新浪新闻客户端

运动会多个代表团积极开展独竹漂项目训练 力争在比赛中各展风采

运动会多个代表团积极开展独竹漂项目训练 力争在比赛中各展风采
2024年10月24日 21:01 新浪新闻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郭畅 黄媛艳

  10月24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代表团独竹漂项目的6名运动员正在广西河池学院进行100米比赛模拟训练,“我们正在做赛前的针对性训练,训练时间与比赛时间保持一致,让运动员更好地进入状态。”该项目教练蓝建卓说。

  运动员脚踩一棵楠竹,手持一根长竿,在水面上竞速穿梭,这就是独竹漂。“独竹漂是一项由运动员赤足站立在漂浮于水面的单根竹子,利用手中的长竿划水使其前进,以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的运动项目。”蓝建卓说。独竹漂在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亮相,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

  据了解,独竹漂相传源自赤水河流域,但无确切文字记载。然而正如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大多源自古时先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独竹漂这项运动与中华古老的运输方式——放排有着诸多相似和联系。

  古时,优质的木竹多产于深山密林,却因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陆地运输极为不便。为此,古人将木竹推入水中,扎成排筏(古称为“桴”),顺江河而下,这一运输方式称为放排。

  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蜀志》载,“冰乃壅江作堋……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李冰建成都江堰后,岷山盛产的梓柏、大竹便可从山上推落江水中,随流漂至,省功省力,供应充足。可见早在战国就已出现了放排。在中华大地上,凡是大江大河,总能见到排筏川流不息。这一“放”,就是两千多年。

  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放排这一运输方式从未间断。如今,排筏首尾相连、绵延百米、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已再难觅见。但那响彻于崇山峻岭之间、飘荡在激流险滩之上、穿越过数千年时光的放排号子,却犹在耳畔。

  今年11月,多个代表团独竹漂“一苇渡江”的竞技比赛将在鹿城上演。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人员任婕介绍,从今年9月开始,广西代表团就开始进行赛前集训,力争在比赛中展现风采。近年来,广西十分重视培养青年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开设了独竹漂课程,今年11月,期待与各族同胞欢聚三亚,同台交流,共享体育盛会。

  倒退、转身、绕弯、换竿……贵州代表团独竹漂项目运动员身姿优雅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

  “在水上划行,不可急躁,独竹漂看起来很美,但并不简单,良好的平衡感与协调性、强健的体魄、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技术,一项都不能少。我告诉队员们在比赛期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赛出水平,赛出风采。”贵州代表团独竹漂项目教练王馨平透露,如今该团运动员们正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下司镇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紧锣密鼓地开展训练。

  “从9月开始,队员们的训练强度有所增加,年轻的队员刚满18岁,队伍正在经历新老交替的节点,我们会全力备赛,争取赢得好成绩。独竹漂项目观赏性强,也希望大家能奔赴三亚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王馨平表示。

广西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