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非遗里看怒江丨峡谷深处“优叶”起 “声”情告白颂党恩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是一座城市独有的符号,它们穿越时空,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怒江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等20多个少数民族。多民族聚居孕育了多元民族文化,多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情,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更是特色鲜明,丰富多彩,贯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布怒江每个角落。
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具有多彩怒江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让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了出来,走出峡谷,走向了世界,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即日起,峡谷怒江客户端、怒江大峡谷网、“怒江传媒”微信公众号推出“在非遗里看怒江”专栏报道,随着非遗的脚步,看怒江的壮美山河、听峡谷动人心魄的故事、品历史人文风情,探寻匠心之美、生活之美,感悟文化之美、怒江之美。今天推出《峡谷深处“优叶”起 “声”情告白颂党恩》——
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出发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一幅城乡面貌“靓”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的动人画卷。
福贡县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乡布局,加快和美乡村建设,走出了具有福贡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位于上帕镇以北的云上达普洛村,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易地搬迁、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一揽子政策帮扶下,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日子越过越好,乡亲们对党的感恩说不完、道不尽。村民把想对党说的话谱成乡土民歌,用傈僳民歌“优叶”的传唱方式抒发对党的感恩之情,表达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心。
怒江傈僳族民歌有“莫刮”(创世纪)、“优叶”“摆时”“阿秀”等多个种类,统称“木刮”,主要流传于福贡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等傈僳族聚居区,是过去傈僳族群众传情达意的重要表达方式。其中,“优叶”(译为哼出来的歌)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情歌小调,出于天籁,成于自然,是傈僳族特有的传统民歌。“优叶”既有老年人在火塘边饮酒缅怀往事时吟唱的伤感小调,也有青年男女在生产劳动和幽会时对唱的情歌小调。其调式居多,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唱法,演唱内容较为丰富,有的以物叙情,以最简单的语言道出最朴实的情感;有的以情叙事,用歌声演绎生活中的点滴。歌词有时可达数十句,其旋律曲调多为民族五声音阶的“羽”调式,曲调悠扬婉转,富于表露情感,深受傈僳族男女青年喜爱。现在,基本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体系,演唱内容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家国情怀等,由一人领唱,多人合唱,充分抒发演唱者的情感。是怒江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庆祝丰收、婚宴等场合不可或缺的节目,也是傈僳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精神调剂品。
今年近60岁的达普洛村村民邓有妹于2010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傈僳族民歌”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性格开朗、大方,弹跳技艺高超,舞蹈动作优美、轻盈,唱跳风格独特,是一位极具感染力和表演天赋的传承人。
邓有妹出生在一个民族文化浓厚的家庭里,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民族文化,目前全面系统掌握了傈僳族“莫刮”“优叶”“刮克”等歌舞的编排方法和唱跳技巧。同时,他还是“期奔”乐器的制作和弹唱高手,能制作出工艺精细、音质准确的傈僳族传统乐器“期奔”。
身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邓有妹始终以传承发扬当地民歌民乐为己任,面对传承工作中的诸多挑战和困难,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潜心研究“非遗+”模式,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动员亲朋好友、本村和周边村寨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他还组建了一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及凝聚力的文艺队,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文艺队个个能弹会跳,热衷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还经常参加省、州、县等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为传承和弘扬傈僳族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光辉照边疆 村村寨寨幸福多》歌词
今天啊 今天啊
今夜啊 今夜啊
日子好而来相遇 来相遇
夜晚好而来相见 来相见
党中央的关心下 关心下
共产党的领导下 领导下
家乡面貌新变化 新变化
村村寨寨幸福多 幸福多
幸幸福福 真幸福 真幸福
快快乐乐 真快乐 真快乐
歌颂共产党
党中央的关心下 关心下
明年这样 来相遇 来相遇
后年这样 来相见 来相见
耶……耶……
策划:程玉莲 李小红
摄像、制作:李小红 陈金勇 杨国锋
文:李小红 程玉莲 和彩云 李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