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学林随笔|王慧敏: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学林随笔|王慧敏: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2024年10月29日 07:17 上观新闻

  今年是世界城市日设立10周年。10年来,上海持续深化“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滨江区域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蝶变,是一个生动的缩影。这一绵延45公里的高品质开放式公共空间规模堪称全球之最,持续绘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动态实景画。

  「三大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滨江区域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伴随2001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全面推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提出打造“人民之江”的目标;二是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契机,进一步优化沿岸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加速推进滨江区域功能升级;三是根据2017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打造世界级滨水区,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成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提升核心能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先行地。

  新形势下,滨江区域高质量发展逐步显现出三大效应:

  一是“大开放”形成高端要素集聚的磁场效应。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是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功能提升的第一步是集聚全球核心要素。滨江区域作为“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金融、航运、贸易、文化创意、科创研发等功能要素的集聚度、显示度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显现出强大的磁场效应。

  特别是,陆家嘴、外滩和北外滩组成的“金三角”以及浦东前滩、世博后滩和徐汇滨江构筑的“新金三角”,成为高端要素扎堆集聚地。陆家嘴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集群方兴未艾,外滩金融集聚带正从“万国建筑群”向南延伸至董家渡;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要素加快集聚,全球排名前50位的班轮运输企业,有12家在北外滩设立跨国地区总部、分公司或代表处,国际航运定价权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浦东前滩、世博后滩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大型央企总部聚集地,仅前滩地区就落户了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同时,抢占新赛道布局未来产业,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科创集群闪耀浦江两岸。徐汇滨江重点打造西岸数字谷和传媒港,汇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顶尖研究机构,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杨浦滨江借助科教优势发展数字经济,集聚了一批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闵行滨江围绕“大零号湾”构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宝山滨江结合“北转型”战略,加快建设科创主阵地。

  二是“大协同”形成生态价值叠加的示范效应。

  滨江区域持续探索全局性、系统性、精细化的落地方案,持续激活和释放公共空间的社会、经济、生态多重价值,努力在“大协同”“大集成”“大联动”方面发挥更强的示范作用。

  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大协同”。按照世界级滨水区建设蓝图,纵向形成市、区、街镇三级政府部门协同框架体制,建立宏观规划、中观管理与微观建设运营有效对接工作机制,出台属地化分区段、全周期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推动政企良性互动,建立贯穿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打破条块分割的“大集成”。坚持功能复合化的系统集成,推动产业、商业、科技、文化、生态、体育等各类战略落地融合,通过“公共空间+文化”“公共空间+体育”“公共空间+旅游”等织补,弥合国际文化大都市、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世界著名体育城市、公园城市、世界一流设计之都之间的缝隙。

  优化多元治理的“大联动”。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多元协同机制,推动社会共治共享;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定滨水公共空间条例;倾听市民呼声实施“民心工程”,增加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引入多元化社会主体、志愿者等共同参与“滨江驿站”日常维护运营,提升治理效能与服务质量。

  三是“大展示”形成国际范与东方韵相得益彰的品牌效应。

  在持续多年的有机更新下,如今黄浦江自南向北顺流而下,一条可阅读、可漫步、可触摸、可体验的长廊呼之欲出,“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现实长卷徐徐展开。其中,文化创意、时尚生活、绿色低碳是这条长廊的三个主题词,也是滨江公共空间品牌效应的集中显现。

  比如,滨水空间将两岸工业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现代文化建筑串联成一条长廊,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上海船厂、民生码头筒仓、油罐艺术中心和世界会客厅等成为新地标。

  又如,滨江既是会客厅、运动场,也是展示现代生活方式的大秀场。市民在此看展览、听音乐、品咖啡或者跑步露营遛狗、垂钓烧烤泛舟,还能听到海关钟声的回荡、码头号子的原音。

  再如,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地绿道、口袋公园等共同构成的绿色长廊发挥“生态森林”和“城市绿肺”功能,以滨江为主场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动全市20个展区释放绿色低碳品牌辐射效应。

  「“锦绣华服”」

  围绕经济复苏、气候应对、人文复兴等议题,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拥有世界级滨水区的国际大都市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推行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元化发展新模式。基于全球视野,上海积极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上海奖、上海手册、上海指数、上海报告等成果。

  下一步,应进一步发挥滨江区域的磁场效应、示范效应、品牌效应,探索把“一江一河”高品质公共空间价值转化为推动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驱动力。

  一是以城市精神品格构筑滨江区的能量底座,形成由软实力支撑的强大硬实力。

  在滨江公共空间构筑软实力的能量底座,不仅能为城市核心功能链顶端输送内生动力,还能通过创新挖掘和利用滨江空间特有的自然文化禀赋,激活黄浦滨江这一城市大IP。

  奔腾不息的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以水为媒与世界对话、与市民亲近,构建水岸联动大市场、大动脉,滨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水体资源有待进一步创新性地开发利用。

  白玉兰花因其“最早开花、先花后叶、朵朵向上”的自然特性契合“争先开放、敢为人先、奋发向上”的城市文化追求,当选为上海市花。以花为媒,在滨江区域打造市花景观大道,在“滨江驿站”等公共空间植入市花文化,在黄浦江上开设白玉兰游船等,可以为上海增辉。

  二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激发市民参与滨江公共空间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

  上海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央活动区这块稀缺“大衣料”,为市民量身定制了一件温暖人心的滨江“锦绣华服”,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城市发展理念,做到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发挥“人与城市”“人与人”“人与自身”三重连接功能,分别对应三种特征的功能营造:一是公共性,为市民带来体验感和参与感;二是社会性,为市民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创意性,为市民带来价值感和成就感。对公共性、社会性、创意性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实现“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下一步,可增强滨江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植入诸如社区生活、特色文化、社交往来等日常元素,以更灵活和多元化的方式,密切人与人基于精神连接的多样交往活动,缓解大都市快节奏带来的孤独、焦虑和不安,让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通过思考、诗歌、爱,完成日常生活的质的飞跃”。

  同时,基于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把滨江公共空间打造成为推动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大容器,鼓励人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实现从“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到“让人民自己创造最好的资源”的动力转换,推动人民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是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式创新,推动滨江区域的韧性增长。

  韧性决定城市未来,是未来城市的核心任务之一。为上海城市韧性发展提供引领和示范,是打造世界级滨水区题中应有之义。建设韧性滨江已有很好的基础,在已经形成的文化创意、时尚生活、绿色低碳三条主题长廊的基础上,应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包容,顺应“科技回归都市”的趋势,力争在全球打响“科创滨江”“绿色滨江”“文创滨江”三大指向韧性发展的品牌。

  比如,建设创新生活实验室。开放更多场景,对接以“活跃的用户参与、真实生活场景、多方参与、多元路径、共创方式”为特征的全球生活实验室网络,布局清洁能源、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社会创新、电子政务等实验室,把滨江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大实验场,让思想技术在这里碰撞,进而提出有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解决方案。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民革市委原副主委 王慧敏)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