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非遗有新人丨王丽:针为笔线为墨 绣出国画神韵

非遗有新人丨王丽:针为笔线为墨 绣出国画神韵
2024年11月07日 10:10 新浪新闻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追寻千年文脉的足迹,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感知国潮风起的澎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闪耀全世界。

  video

  

  绣针在绢布上来回穿梭,不同粗细的丝线交织成形,线条疏密有致,表现出中国传统国画的“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素有“针画”之美誉,这便是扬州刺绣的独特魅力。

  针针丝线中的“五墨六彩”

  很多人知道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而作为苏绣重要流派之一的扬州刺绣,却少为人知。作为土生土长的扬州人,王丽在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接触扬州刺绣。“一位绣娘坐在绣绷前,绢布上看不出针脚,就像是一幅水墨画一样。”那一刻,王丽被扬州刺绣的魅力深深吸引。

  扬州刺绣源于汉代,盛于明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尤其受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逐渐形成了“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两大特色。以国画为底蕴的扬州刺绣,因其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特点,在绣坛上独树一帜。

  刺绣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活,对于专攻名人字画的扬州刺绣来说,绣出形似,只是刚入门。“一条直线,每天练习八个小时,每一针的距离必须匀称,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达到平整光齐的效果。”回忆起初练习基本功时,王丽直言这段时光虽然枯燥,但更能磨炼心性。

  中国水墨画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指焦、浓、重、淡、清,“六彩”指黑白、浓淡、干湿。刺绣和画一样,即使只有黑白两色,也要通过针法表现出虚实、层次,这样才能有水墨韵味。

  要绣出中国画独特的神韵,“读画”是扬州刺绣的重要环节。画家的笔触,水墨晕染的虚实关系,是考验绣师技艺的关键。对于王丽来说,读的是画稿,心中浮现的是线条和针法。“扬州刺绣以劈丝精细著称,浓墨的部分要选粗一点的丝线,比如一根线的1/4,淡的部分要选细一点的丝线,该选用一根线的1/32,线的粗细要逐渐增减,这样颜色才过渡得自然,由粗至细,由疏至密。”

  师徒携手 指尖绣出真功

  在苏绣(扬州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晓平眼中,王丽和其他的年轻绣娘不同。“她很热爱刺绣,悟性高,性格特别顽强,能坚持下去。刺绣是慢工出细活,上手慢,绣出一件作品也慢,很多年轻人没有这个耐心。”

  2023年,由江苏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正式开启。王丽和吴晓平正式结为师徒,王丽也开启了自己学艺路上的崭新一页。

  如何将画理与绣理相结合,是王丽拜师吴晓平后的第一节课。“中国画的精髓就在它的线条上面,画家笔下的功夫也看线条的。绣的时候不仅线要细,排针也要细,每根丝线都要有具体的走向,丝路的变化决定了线的感光效果,这样就能达到水流动的效果。”在作品《水图·云舒浪卷》前,吴晓平向王丽传授自身对国画的独到理解。用丝线的光泽绣出一条丝路,用光的变化营造出水浪流动的感觉,不仅展现了国画的神韵,更达到了画所达不到的效果。

  在吴晓平老师指导下,王丽的刺绣技艺逐步纯熟。郑板桥的竹、李方膺的梅、李鱓的花鸟等,在众多绣作中,《麻姑献酒》是王丽近些年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从选稿到品读,从配色到绣制,每一个针脚,都是王丽倾注的心血。

  “第一次完成《麻姑献酒》后,吴老师和我说,人物的眼睛没有神,我当时还看不出来。后来她让我重新读稿,在麻姑的眼球里,有一个非常细微的白点,就差那么一个小点,向下瞟的眼神就出来了,人物立刻活起来了。”经过老师的点拨,王丽不断地提升对国画的理解,这幅《麻姑献酒》不仅保留了水墨的神韵,人物更是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气质。这也寓示着王丽对扬州刺绣的纯粹,以及无数针脚之下的坚韧。

  非遗传承是手艺 更需“守”艺

  “扬州刺绣本身定位比较高,主要是名人字画。一幅绣品的制作周期往往需要数十月甚至几年,价格也比较高,很难被大众所接受。”面对逐渐走入低谷的扬州刺绣,吴晓平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吸引年轻人来了解刺绣?徒弟王丽的一次尝试似乎给出了答案。

  “现在年轻人比较注重感觉,这个感觉和扬州刺绣所表达的意境恰好是契合的。我就把中国画中的一些局部细节,选取出来,比如一朵荷花,一条鲤鱼,制作成冰箱贴、挂件等文创产品中。”王丽告诉记者,在她的心中,非遗传承不仅要继承手艺,更要守住这门技艺。“首先我要活下去,才能让心爱的扬州刺绣活下去。”

  如今,吴晓平正在逐渐接纳年轻的扬州刺绣,她会从王丽的文创产品中,挑选一对扬州刺绣的耳环,或是一枚胸针,佩戴出席一些重要场合。吴晓平说道,“我现在思想也有了新的认识,文创产品既能传播扬州的历史文化,也能让扬州刺绣走进千家万户,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欢。”

  一针一线显神韵,一丝一缕见真传。在王丽的绣针下,传统技艺正在融入新的表达,刺绣不单是橱窗里的艺术摆件,也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未来,我希望人们提到四大名绣时,不光会想到苏绣,也能想到我们扬州刺绣。”

  (本期编导/宁海瑞 张静萱 文稿/宁海瑞 刘笑妤(实习) 摄像/王敬淳 汪敬宜  剪辑/陈嘉骏  视觉设计/叶如冰)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