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锦绣,枝叶总关情”。11月4日下午至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湖北省孝感市、咸宁市,考察了云梦县博物馆、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和四邑村,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
乡村振兴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所系。而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大的梦想。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促进乡村振兴,是让农民唱好“主角戏”,依靠地方优势、群众智慧力量,干群携手,绘就新时代村强民富新图景。
当前,产业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钱袋子”“菜篮子”是最直接、最实在的获得感。只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大家“钱袋子”鼓起来,乡村振兴才能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促进乡村振兴,要切忌“盲目跟风”“照搬照抄”,要走好自己的路,穿好适合的自己的“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市场吸引力,形成“千村千面”竞相奔涌的良好发展局面。
而高质量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通过发挥党组织引领方向、统一思想的作用,推动党的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领乡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村党组织要组织动员党员、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使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过程成为发挥、检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过程。探索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地方政府当“红娘”、乡村能人打“配合”、村集体当“股东”、农民当“主人”的利益格局和共同参与、各尽所能的生动局面。同时做好“互联网+”“数字+”“生态+”等文章,让传统特色产业迸发新活力,“聚指成拳”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拓宽增收致富路径,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嘴角“扬起来”。
一切工作归根到底,其关键都是做好人的工作。做好乡村振兴起决定性因素的也必然是人。农民是乡村的核心,作为农村建设主体,要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中。尤其是有技术的乡土人才,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必须充分挖掘并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要把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致富能力强的“土专家”“田秀才”选出来、用起来;另一方面全心培养会干事、能干事、愿干事乡土人才是关键,大力发挥乡土人才“传帮带”,围绕“缺什么、补什么,欠什么、学什么”,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带给农民更多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的实用技能,让农民真正“强”起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向往。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丰收已然不仅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已经不只局限于温饱,而在于追求美好精神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如广东揭阳市渔湖街道渔江村,农民们自发组织的“村晚”舞台上,农民、渔民、村嫂纷纷登台亮相,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舞龙、潮剧、普宁英歌舞表演等突出本土特色,打造揭阳味道,赢得了台下邻里乡亲们的捧场助威;浙江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龙峰民族村的农民们各怀绝技、各展所长,他们每年都会精心编排富有畲乡风情的歌舞节目,巧妙串联,呈现出一场场热闹非凡的民俗演出。因此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时代新风,推动形成健康文明新气象,让农民释放更多乡村的情感张力、内生动力、首创精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卢希(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