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什么味道?
“以前的水又苦又咸,现在的水干净又好喝。”河北省衡水市景县苦水营村村民这样回答。
像这样的变化,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城市随处可见。
南水北调,如何把当地这些“苦水营”变为“甜水营”?
“村里人都不敢露齿笑”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苦水营村村民付书明讲话时,总爱微微抿起嘴巴,不轻易露出牙齿。“过去吃含氟高的井水,村里人落下一嘴黄牙,出门都不敢张大嘴笑。”
“苦水营”名字的由来,也和村里的水直接相关。
付书明讲起了那个代代相传的老故事:明朝时有支军队在这里安营扎寨,把战马拉到水边,马儿却死活不肯喝水。将军舀水一尝,味道特别苦,不禁感叹:“这水如此苦,真是苦水营啊。”从此,苦水营这个地名便传开了。
由于地处华北漏斗区,地下水含氟高,景县的饮用水一直是个“大问题”,苦水营村地下水含氟量曾是饮用水标准的3倍。
付书明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大半辈子吃的是村里的“苦水”。“我年轻那会儿,井浅水苦。后来,村里陆续打了几口深井,水不怎么苦了,但含氟量依然超高。”
1993年,付书明的小儿子付希望到天津读大学。为去掉牙齿上的氟斑,他曾专门跑去口腔医院洗牙。
多年来,河北有关部门为寻找安全的饮用水水源费尽周折。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机井大会战”,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水降氟工程,以及高成本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群众的饮水困难及饮水安全问题。“南水”的到来,才让这一困境得到根本性改变。昔日“苦水营”蜕变为今日“甜水营”。
根据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10月,全省有276.2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居全国首位。2020年10月底,通过江水(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置换、新辟合格水源等方式,全面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也在逐年下降。
“缺水缺怕了”
早晨6点,距苦水营村60多公里以外的衡水市枣强县,也开启了被“南水”滋润的一天。
打开水龙头,远道而来的丹江口水库水哗哗流出,村民高四东赶紧接水,给菜园子里辣椒、黄瓜浇水,他说:“现在24小时供水不断,和城里一样。”
菜地中有一口显眼的地井,不过它已经“退休”,盖上了盖。
所谓地井,由砖混水泥砌成,上口小、下口大,足足有3米深,其实是一口水窖。以前,各村都打井,因水量有限,便按小组放水,五天左右轮一次,通过水管流到每家每户的地井里。存一井水,可以管一个星期,用水时把水桶放下去提水上来;洗井时,常常用绳子吊着小孩子放进井里,刷洗井壁。
揭开“地井”盖子,发现里面装满水。“我们这辈子,都在不停找水,哪怕水又苦又咸。毕竟,比苦咸水更让人害怕的,是没水喝。”高四东笑着解释,“地井”早已不用,但存水的习惯一直保留下来。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2015年底,枣强县先后在11个乡镇建起14座配水站。每天,2万吨“南水”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后,流进千家万户。
“‘南水’杠杠的!”副厂长焦雪亮称,水厂对水质开展常态化检验,日检9项指标、月检39项指标、年检97项指标,并公之于众,其中水氟含量仅在0.2mg/L左右。
“南来的水,真甜”
龙头开,好水来。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质始终保持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
“没水垢了,净水器没啥用了。之前家里的净水器滤芯四五天冲洗一次,现在用几个月都不脏。”谈起“南水”,河北的村民们说出了直观感受。
在口感上,长江之水也给沿线的华北人民带来了惊喜。中线北上的丹江水,钙镁离子仅有130毫克/升;硫酸盐含量仅为33毫克/升;氯离子为6.6毫克/升,“水喝起来口感更‘软’,更甘甜。”大家都如是点赞。
一泓江水润燕赵。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不仅改善了河北省受水区饮水水质,还唤醒了河流,滋养了干渴的大地。
2017年至今,在保证沿线大中城市正常生活用水的前提下,中线工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连年择机向河北省实施生态补水,高峰期间单日补水量达1800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天有一座中型水库滋润河北大地。通过持续生态补水,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形成了一道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
……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这项世纪工程到底改变了什么?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水到底怎么样?9月初,来自北京的水下摄影师祁昊带着300—400斤的潜水装备,踏上了从北京前往湖北十堰的旅程。他要跨越1432公里,潜入水源地的水下50米,替南水北调的移民们,看看他们早已沉入水下的故乡。湖北广播电视台摄制组记录了这次探访的全过程,纪录片《水下的故乡》将于12月上映,敬请期待。
出品人:王彬
总监制:岑卓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康耀方
编辑:刘蕊俊 苏逸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