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现场。
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授课。
孩子们手中一个个丰收的“菜篮子”。
红网时刻新闻11月9日讯(通讯员 宋林 杨熙)11月7日,正值立冬节气,在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九年制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创作着属于他们的面塑作品“大丰收”,而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则远在500公里外的长沙。
今年是长沙市对口帮扶龙山县三十周年,非遗云课堂的脚步也走进了龙山县靛房镇。靛房镇位于武陵山深处,是土家族聚集、民族特色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方。靛房镇九年制学校是龙山县最偏远的乡村学校之一。
为让优秀的湖湘传统技艺跨越距离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更多孩子的心中,长沙市非遗保护中心通过网络云课堂架起非遗传播学习的桥梁,让靛房镇的孩子们迎来了“云端”的长沙非遗学习体验。
活动中,长沙面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金成、彭凤玲带领孩子们通过网络课堂,学习了面人(长沙面塑)的历史渊源、作品特点与类型、工艺等,并在课堂上迅速实践。这次的面塑作品主题是“大丰收”,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孩子们迅速将面团在手中揉、搓、捏,再使用塑刀、棒针等工具进行塑形,一个个丰收的“菜篮子”开始初具雏形。
“陈老师刚教我们用面塑做腊肉的形状,我用这个方法又做了腊肠,过年的时候我最喜欢吃腊肠了。”“我的丰收菜篮里不仅有菜还有爱”……孩子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还有的孩子在作品中写下了“中国美”“顺风顺水”等词汇,将纯真的心愿、美好的希冀一并装进作品中。
通过非遗“云课堂”,长沙市非遗保护中心跨越地理区域的限制,把更多发现美、创造美的种子种到了孩子们的心里,龙山的孩子们也用自己的作品,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最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