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漫评:唤醒“沉睡”文物,传递“有声”文化

漫评:唤醒“沉睡”文物,传递“有声”文化
2024年11月10日 09:01 苏州新闻网

  □文/郭素娇 图/玉峰鹿鸣工作室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孝感市考察了云梦县博物馆,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文物,是历史的“解码器”和文化的“存储卡”,只有不遗余力答好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时代命题”,才能让文化“声声不息”更“生生不息”。

  “跫音不绝”实现文化“赓续绵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如一本读不完的“大书”。青铜器方寸之间重千钧,能够近距离感受“何以中国”;古时玉器显石之美,能够从中感受古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寄托;从古运河的浪潮涌动之中,能够感受到“千载润中华”的深厚内涵......那些陈列厅的文物熠熠闪烁着历史的光辉,那些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亭台楼阁传诵着文人骚客的诗篇,那些古籍里的文字传承着文脉、诉说着故事,无不蕴含着历史的记忆、先人的智慧,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青铜、美玉、陶器,每一件文物都是故事,每一件文物都塑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民族气质、神韵,都映照出上下五千年的深沉博大、真实生动。让我们把文物保护好,把文化传承好,守住民族根和魂,舒展中华文明长卷。

  “腾云驾数”实现文化“破壁升级”。赴一场“历史之约”,风穿越千年在耳边“呼啸”,大雪四散成花瓣在眼前“飘落”,沁润精神的奔涌力量在身临其境中直抵内心,“还原”让我们与历史同频,让我们与古人的精神共振,让文物“活起来”。科技赋能、智慧加码让文物更添风采,特别是裸眼3D、AI等技术的加持,让我们能在“一瞬间”穿越时空隧道,文物也延展出更多“形态”,让我们时而眼前一亮,时而眼眶湿润,时而心中大江奔流,时而心中响起哀婉之曲,文物在“数字化”的运用下被赋予了更多元的表达方式,让我们透过这扇窗看到了别样天地。从三星堆用科技还原青铜面像实现的“数字重生”到“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的惊艳亮相,再到南京博物馆里的“沉浸式体验”,当现代科技与文物“撞个满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出彩”中“出圈”。

  “逸兴云飞”实现文化“百花齐放”。文物的美是多元的,无法一言以蔽之。苏绣穿花纳锦,美得含蓄;战国编钟古朴深沉,美得雄壮;薄胎瓷玲珑剔透,美得雅致;敦煌石窟翩若惊鸿,美得轻盈,不同的文物之美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诠释着中华文化的饱满盈实。“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是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对待新生和外来事物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让文化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得以形成,这种“海纳百川”的智慧在时代的长河中得以延续。近段时间,《黑神话:悟空》爆火,游戏中不仅对山西彩塑、斗拱等文化瑰宝的独特韵味进行了复刻,也融入了陕北说书、石刻雕塑等非遗文化的元素,更充盈着重庆大足石刻、五台山南禅寺等历史古迹的生命力,文物的多元之美“入画来”,展开了风华万千的锦绣长卷,述说着“中国式浪漫”。这种“美美与共”不断焕发出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

文物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