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蒸菜之乡,热腾腾的小蒸笼,每年带动产业融合发展产值近300亿。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蒸菜,通过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成为江汉平原上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开笼了 蒸菜万人尝
11月9日上午10点30分,第五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现场,天门陆羽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天门蒸菜开笼仪式即将举行,上千道蒸菜等待着市民们味蕾的“检阅”。
“开笼!”11点38分,随着一声令下,蒸菜师傅们抬起蒸笼盖,1000多个盛放着茼蒿、鳝鱼、排骨等食材的小蒸笼,热气腾腾,香味四溢。
天门市餐饮(烹饪)协会会长吴斌介绍,天门蒸菜“无菜不蒸”,其历史能够追溯到4600多年的石家河文化时期。
“石家河出土的陶甑,是最早发现的蒸菜用的器具,上下二层,中间有许多透气的小孔,里面还有稻谷、鸡、鸭、鱼的残骨的遗留物,这说明那时候天门的先民就懂得用蒸的方法烹制食品了。”吴斌介绍说。
数千年而下,天门蒸菜代有增益,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蒸菜之乡”的称号。
开笼仪式现场,聚集了上万天门市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在品尝各色各样的天门蒸菜后,他们纷纷伸出大拇指。
记者从天门市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天门市高度重视蒸菜产业的发展,2021年在武汉发布了“天门蒸菜”公用品牌,天门蒸菜向着品牌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阔步前进,成为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蒸笼小了 百姓富了
“过去我们都是大蒸笼,现在改成小笼蒸,传统就要跟着变。”
袁引军是天门一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创始人。从十几岁做学徒,到厨师长,到自己创业开店,他已经和蒸菜打了30多年交道。在他看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天门蒸菜在近30年里,进化发展得特别快。从最初的追求量大管饱,到现在朝着精致化、仪式化方向不断变化,背后是当地人生活的富裕和对餐饮文化的新要求。
“天门无菜不蒸,过去追求吃饱,我们都用大笼蒸,鱼肉蔬菜摆上满满一大笼,后来发现,大笼吃不完,甚至很多时候吃三分之一就不动了。后来改小笼,减少荤菜,增加素菜,反而很好,一次能吃完,甚至吃了还加一份。这说明,生活好了,大家从吃饱到吃好,这个吃好还有吃出美好的意思,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的感觉。”
袁引军说,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他们不仅是把大蒸笼换成了小蒸笼,而且还换上了讲究的盛菜器皿,还专门设计了一套仪式。在揭开蒸笼前,专门介绍天门蒸菜,让远方来的宾客在吃之前就能了解天门,了解蒸菜,赋予蒸菜一种浓浓的文化感。
“我们也是出去不断学习中提升眼界的。去武汉,去广州,粤菜那个高大上、精致,武汉的菜时尚、新颖。这样,我们就想把蒸菜这种天门土生土长的老百姓的菜提升一个档次,要有文化的感觉。”
对市场需求精准的把握,以及对创新的不断追求,让袁引军的创业大戏唱得风生水起,如今已经拥有多家连锁店和四个子系列的品牌,成为天门餐饮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袁引军告诉记者,天门厨师聪明勤奋,善创新,敢打拼。天门蒸菜已经从过去三种蒸法,发展成九种,包括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酿蒸、花样造型蒸、封蒸、干蒸。天门九蒸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天门蒸菜的内涵和外延,使天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蒸菜之乡。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天门蒸菜已经发展到3000多个品种,其中传统蒸菜品种500余种,代表天门蒸菜独特风味的菜式100余款。
随着天门蒸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在全国各地餐厅不断到天门招厨师,烹饪协会每年都在组织专门的蒸菜培训,依然是供不应求。
天门烹饪协会负责人吴斌说:“古老的蒸菜顺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少油,少盐,营养保持好,健康。现在不仅是国内,东南亚这些国家华人多,我们正在积极开发这个市场,走出去天地更宽,明天我们就有首个厨师队伍要去东南亚推广我们的蒸菜。”
2023年,以天门蒸菜为代表的天门餐饮,线上营业额与同期相比增长了16%,达到43.4亿元。天门市商务局副局长汪洁萍对家乡的蒸菜充满自豪感:“天门蒸菜口感独特,不仅天门本地餐饮业高速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餐饮的发展。蒸菜,对天门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让天门人有了自豪感和认同感。”
萝卜熟了 农民笑了
餐饮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天门蔬菜种植产业的迅猛发展。白萝卜是天门蒸菜的主要食材之一。11月7日,夕阳快落到远处屋脊上的时候,多宝镇双桥村千亩白萝卜基地里,70多岁的邵大爷正在忙着收白萝卜。他一边把一捆捆的萝卜搬上车,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一天的工钱少的时候300多元,多的时候有400多元,萝卜比过去自己种的品质好,销路不错,好多城里的餐厅要。”
和邵大爷一起在地上忙着的还有吴汉平,他是多宝镇一家大型农业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天门人。他告诉记者,由于天门无菜不蒸,加上现在餐桌上素菜越来越多,对蔬菜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直接带动了天门乃至周边地区的蔬菜种植业的蓬勃发展。
“现在收的这块地,大约有2000亩,萝卜是蒸菜最常见的食材,需求量非常大,销售期可以一直到正月里。土地流转过来的这个村过去叫双桥村,目前老人多,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大约有400多人,通过萝卜种植和育苗等工作,平均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吴汉平说。
“多宝是天门市确定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仅萝卜就种植有10万亩”。多宝镇党委副书记肖文习告诉记者,当地从事白萝卜种植的农户有2.6万人,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5%,白萝卜从业人员的收入2022,2023年连续两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7%。
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包括白萝卜在内的与天门蒸菜产业相关的七大食材基地去年产值已经超过300亿元,20万菜农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冷链来了 蒸菜更“热”了
“每天大概5点多起来,11点多睡吧,很辛苦,我的店面在一楼,睡觉就在三楼,能多睡一会儿就多休息一会。”
尽管忙,但是付康很开心,说话间总少不了爽朗笑声。
随着天门蒸菜产业化加速推进,“现蒸现卖、即蒸即食”以及本地销售为主的传统销售模式,正在演变现代化生产、线上销售、冷链运输、行销全国的模式。付康,正是这波潮流的弄潮儿。
“我是跟着我姑父入这行的,10几岁就跟着学蒸菜。现在他负责工厂生产加工,我负责门店这块。制作好的成品,迅速冷却,杀菌然后液氮冷冻,真空包装,现在广东那边沿海卖得非常好。”
在付康的门店里,有珍珠圆子、粉蒸肉、粉蒸茼蒿等多个单品,卖得最好的是珍珠圆子。菜的外观好,每一颗包裹在外的米粒都晶莹透亮,口感好,味道清淡,加热食用方便快捷,在沿海省市广受欢迎。
“最开始我们就两个小门面,几十个平方,现在是三层楼,几百个平方,还不够用,我还在后面租了一个仓库,前面还有一个三百平方的冷库。”谈到事业不断发展,付康脸上满是笑容。
随着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付康发现他在全国各地的生意伙伴对蒸菜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不断有人来天门洽谈合作,这也带动了本地的旅游业。
天门市文旅局局长刘志华告诉记者,目前文旅部门正着力将蒸菜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景点,让天门蒸菜成为城乡旅游有味、有品的文化名片,推出“湖北·景秀味美品天门”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受到广大游客朋友的广泛点赞。同时,以建设全省文旅融合体验基地为目标,将天门蒸菜作为丰富游客消费体验的优先选择,融入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国风状元府等核心景区,开发蒸菜调料包等特色产品,让游客朋友来得了、吃得好、留得下,真正带动天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采写:宋鹏
视频:范晨曦
编辑:王汉斌 吴宇峰 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