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11月13日消息(记者邵玉琴 刘晓祺 实习记者陈紫琦)2300平方米的展陈馆能展些什么,是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还是国宝级的绝世珍品?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这座展馆里,展出了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长达千年的音乐艺术文化。在3200件藏品中,你可以读懂古人的智慧,可以聆听丝绸之路上音乐的鸣响。
徜徉于哈斯巴更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艺术馆,静静聆听展厅里环绕着的悠扬乐声,在脚步转换间赏阅丝路长廊里的琳琅满目的乐器,品读它们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音乐故事。
“这是全国首家以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命名的艺术展馆,2024年8月22日向社会开放。”哈斯巴根,艺术馆的创建人,哈斯巴更草原丝路音乐艺术馆馆长说。馆内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他倾注了几十年心血搜集整理而成,埋藏着一位音乐爱好者奔赴世界、跨越千山万水的收藏故事,因此该馆以他名字命名。
哈斯巴根出生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从小浸润在悠扬长调里的他是伴着音乐长大的。长大后的他依然以音乐为事业,并将乐器收藏作为个人一大爱好。
30多年来,他深入国内多个省区市,甚至走出国门,行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收藏与音乐相关的乐器、唱片、文献3万余件。其中,古乐器4000余件、音乐唱片11000余张、文献图书12000余册和年画、老照片等6000余幅以及留声机、电唱机、录音机等200余台。
展出乐器来自丝绸之路60多个沿线国家
丝绸之路不只是胡商汇集、异域风尚;也不只是瑰丽风景、驼铃声响;还有“转轴拨弦三两声”的婉转吟唱,“羌笛悠悠霜满天”的荡气回肠。
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欧商业贸易的大通道和中西多元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通过甘肃、新疆,经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抵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其著作《中国》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这条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沟通桥梁的璀璨象征,更是商贸流通与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黄金通道。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用音乐铺成的。千百年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乐器,其形制、文化脉络、艺术形态无一不生动地展现着丝绸之路上的艺术风貌。
这里展出的3200件音乐藏品,是从哈斯巴根3万多件音乐收藏品中遴选而出的代表。包括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六十多个国家的乐器、唱片、文献、雕塑等音乐艺术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这条路上,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谈及收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乐器,哈斯巴根可谓是如数家珍。他表示,该馆展出分为民族乐器和世界乐器两个单元,展示东西方乐器文化的不同风韵。
这些展出的藏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古国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
“收藏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双喜是哈斯巴根艺术馆的工作人员,这些年来,他一直被哈斯巴根执着于音乐收藏的行为感染着,也在潜移默化中研究乐器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双喜表示,他热爱草原音乐,也对中国古典音乐情有独钟。
它从远古走来,历经岁月芳华,在悠悠丝路上弹奏出东西方文化的优美旋律,它就是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居于四艺之首。它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是文人雅士爱不释手的器物、吟诗作画的题材。
从古琴、阮、柳琴、琵琶、二胡、锣、弹布尔、冬布拉、埙……尽管各地的乐器外形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跳动的音符背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草原丝绸之路,起自蒙古高原,是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马头琴的低吟,四胡的激昂,雅托噶的悠扬,口弦的细腻,火不思的深邃,共同传递着草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文荣说,草原乐器不仅是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的瑰宝,更是这片土地上历史、民族风情、生活习俗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生动写照。
乐器背后藏着的悠远故事
这里展出的乐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主要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行走在艺术馆里,脑补了你对中西方乐器的空白。
中东的鲁特琴、土耳其的乌德琴,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及中国新疆等地常见的弹布尔,中国、韩国、缅甸等国广泛应用的箜篌,还有阿拉伯的拉巴布……
这里的乐器千奇百怪,有的形似大众生活中的器皿,有的犹如形态逼真的动物……一件件做工精细、寓意深刻,让人不得不佩服中外音乐人的智慧,更感慨于乐器背后的故事。
“之前在各地看到过一些乐器展示,但是像这么多有年代感的珍藏品,还是头一次看见。”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的托雅表示,这里的每一件乐器都别具特色,值得大家来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在进门大厅,一座王昭君的木雕塑吸引了托雅,特别是旁边摆放的火不思。
据传,王昭君与火不思之间有着不解的情缘。在王昭君的传奇故事中,有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趣事。据宋末元初俞琰《席上腐谈》记载,王昭君曾在匈奴之地,因思念故土而抚琴寄情。
一次,她心爱的琵琶在弹奏中损坏。为了寄托思乡之情,王昭君请来了当地琴师,希望能为自己重制一把琵琶。然而,由于琴师对中原琵琶的制作工艺并不熟悉,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与理解,模仿着琵琶的样子制作了一把新乐器。当这把新乐器呈现在王昭君面前时,她笑着摇了摇头说:“浑不似。”这简单的三个字无意间为这件新乐器赋予了名字“火不思”。
从此,“火不思”这一乐器便在匈奴之地流传开来,并逐渐融入了当地的音乐文化之中。到元朝成为宫廷乐器,盛行于明代,清朝时列入国乐。20世纪50年代,在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桑杜仍、作家葛日乐朝克图、歌唱家拉苏荣等人的支持与帮助下,高·青格勒图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探索,使这一古老的乐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笛声悠远,或喜或悲。从古至今,众多描写笛声的诗词佳句流传至今,可见美妙的笛声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在一面主题为“丝绸之路上的吹奏乐器专展”墙上,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200余件吹奏乐器,让人看了叹为观止。
“音乐不分国界,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哈斯巴根表示,在对丝路音乐的收藏、保护、研究中,他和团队不仅仅汲取了中外音乐的力量,还为中西方音乐交流互鉴搭建了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