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商业航天开发太空经济广阔潜力

中国商业航天开发太空经济广阔潜力
2024年11月16日 00:43 新浪新闻

  【环球时报赴珠海特派记者 樊巍】珠海航展是备受国内外期待的天空视觉盛宴,同时也是展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成果、预示空天经济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商业航天成了热门主题。中国国家航天局也在航展期间举办多场活动,宣介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愿景,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健康发展。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国家有关部门正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项目,推进商业航天共建共享,支持商业航天企业“走出去”。

  卫星互联网拉动太空新基建

  巴西里约时报在线网站本月初的一篇报道透露,巴西希望引入中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千帆星座”提供的服务。巴媒报道称,数据显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在巴西卫星互联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巴西通信部电信秘书埃尔马诺·特修斯表示,巴方希望避免垄断,希望有更多的供应商进入巴西市场。

  “卫星互联网,作为连接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天网’,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千帆星座建设和运营方垣信卫星CEO卜智勇在本届航展上表示,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系统的建设部署,也意味着新一代网络控制权的构建。在卫星互联网基础上建设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联,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建构。

  卜智勇在本届航展的一场公开演讲中称,按照测算,到2040年,地球将有1216亿台需要联网的数字终端。

  此前,国内有多家企业宣布了大型星座建设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多家公司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的卫星总数已经超过5万颗。而千帆星座是目前国内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商用低轨卫星星座。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千帆星座将由超过1.5万颗低轨道卫星构成,拥有低轨宽带、手机直连等应用功能。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手机直连的技术探索及论证。千帆星座的手机直连将面向目前市场的存量手机,并支持宽带通信能力,因此我们对千帆星座的商业市场有着更大信心。”卜智勇称。

  用低轨巨型星座编织新信息网络基本已成业界共识,国内卫星制造商和卫星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银河航天CEO徐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用“太空新基建时代”来形容这场变革。

  “我认为太空新基建时代有‘多重叠加’的特点,当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产业形成一体化后会呈现规模效应,大型星座建设成本将大幅降低。运营模式融合也将改善通信的用户体验。一旦卫星通信走向大众消费,将带来巨大用户增量,这三个层面互相影响。”徐鸣称。

  本届航展上,银河航天展示了其研发制造的国内首款柔性太阳翼、大算力星载处理载荷,以及可展开的多波束相控阵天线,并首次在航展中展示了“翼阵合一”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增加了卫星的智能能力。

  低轨遥感卫星星座也是大型星座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环球时报》记者在本届航展上了解到,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在通过24次成功发射后,已实现115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太空新基建时代呈现一个趋势,即一个新的万亿市场呼之欲出。随着航天技术推动产业发展,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商业航天正成为太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徐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从火箭到卫星,打造新式产业链

  在11月11日举行的2024珠海论坛商业航天发展论坛上,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表示,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商业航天的上游主要是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制造及发射服务;中游则涉及地面接收系统;下游则是应用服务领域。

  有相关业内人士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实现,需要部署高密度的卫星组成星座,这能拉动火箭运载、卫星制造、载荷研制等方向上的降本、提效和创新。

  “我国已公布的卫星星座规模庞大,星网和垣信卫星两大卫星互联网计划卫星数量已达2.8万颗。中国卫星互联网组网的关键在于:技术可用、成本可控、数量可观。”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本届航展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技术可靠成熟与组网成本可控必须同时成立才能保障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可行。

  张昌武从火箭制造的角度出发表示,以液氧甲烷为动力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可大幅降低卫星发射成本,是商业火箭公司竞逐的“技术高地”。“液氧甲烷推进剂具有不易结焦、积碳少、发动机重复使用能力强等特点,凭借其性能优势、成本效益以及对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良好适应性,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运载火箭的标准动力选型之一。”

  而为了进一步降低箭体的制造成本,许多商业火箭公司都倾向于采用高强度不锈钢制造技术。张昌武介绍称,不锈钢成本低廉、焊接工艺性好,能大幅降低中大型液体火箭的生产制造成本,其耐高温性能在火箭重复使用上具有明显优势。

  另一个降低火箭制造成本的办法是“扩大朋友圈,丰富产业链”。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装制造位于广州南沙,依托当地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原本消费级的工业产品也有机会成为“航天级”零部件。力箭一号总设计师史晓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整体进步,一些原本制造汽车零配件的厂商现如今也有能力供应航天级零部件,大量“通用件”的加入,有效降低了火箭的制造成本,也丰富了商业航天公司的产业链。

  这一新气象也出现在商业卫星的制造领域。徐鸣介绍称,银河航天通过我国工业体系开拓商业化供应链,构建柔性智能卫星生产线,创新实现并初步实践了“卫星设计—生产线—供应链”的量产三角模型,可将卫星成本降至现有成本的几十分之一。

  “今天,我们的合作伙伴辐射全国,从2018年的100多家到如今的1000多家,供应链涵盖精密加工、铸造、电子集成等领域,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创新融合和发展,帮助合作企业实现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开辟了新的业务线。”徐鸣表示,一些传统轴承类工业品制造企业,也因为与银河航天的合作,迈上了发展新台阶。

  中国商业航天开始展现竞争力

  11月11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将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等1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升空的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是国内科研单位为阿曼客户定制的一颗智能遥感光学计算卫星,此次发射任务也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

  在本届中国航展上,李国平表示,国家航天局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项目,推进商业航天共建共享,支持商业航天企业“走出去”。

  一些业内人士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在为全球提供空间服务产品的路上仍面临一些技术难关。比如,建设中国卫星互联网这一空间基础设施的瓶颈在于运载火箭和卫星通信载荷两大要素。行业亟需低成本、高可靠、充足的空间运载运力,同时还要突破卫星通信载荷的技术核心。

  “卫星方面,目前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一是高效跟踪对准建链的激光通信技术,这是星座成为卫星互联网的前提。”张昌武介绍称,激光通信有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能满足卫星互联网对海量数据快速传输的需求,精确跟踪对准建链技术能确保卫星间稳定通信。

  另一个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是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技术,这项技术是星座实现高通量的关键能力。张昌武表示,多波束技术极大提高了通信容量和覆盖范围,实现对不同区域的灵活覆盖,满足大量用户的高速数据传输需求,有力保障卫星互联网的高通量通信。

  在激光通信技术领域,国内商业航天公司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完全掌握星地、星间激光高速通信技术,建立了空间高速激光数据传输网络试验系统,为构建天基、地基相融合的激光通信传输网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为超高分辨遥感星座的海量影像数据实时下传提供了技术保障。

  而在运载系统方面,有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30日至2024年11月1日期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共进行了120次猎鹰九号发射,累计星链卫星发射数量由4917颗增加到了7772颗,同时其未来组网卫星数量将达4.2万颗。以猎鹰九号火箭为代表的国际商业火箭不断降低发射成本,给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进军国际航天发射市场提出新的挑战。

  “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史晓宁认为,面对国际市场对发射成本、可靠性、任务快速响应能力等新的需求,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可从供应链体系和质量管理创新、回收复用等技术创新、批量生产以及发射能力拓展等方面开展规划和布局。

  史晓宁表示,为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提升全球航天发射服务能力,中科宇航计划在2025年推出具有高可靠、大运载能力的力箭二号中型液体火箭,从而为低成本空间货物运输、大规模星座组网发射提供高性价比的发射服务。     

  张昌武也在本届中国航展上透露,蓝箭航天下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预计将在2025年实施首飞,并稳步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