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网评】中英领导人时隔6年再会晤,两国关系能否企稳回升?

【中国网评】中英领导人时隔6年再会晤,两国关系能否企稳回升?
2024年11月21日 10:01 中国网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当地时间11月18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期间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这是2018年以来,中英两国领导人首次举行会晤,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两国高层面对面沟通停摆长达6年,这在大国关系中并不常见。而中英关系遇冷,根源就在英国前保守党政府身上。早在前首相卡梅伦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尚能与中方一道管控好分歧,用理性务实的态度推动双边关系向前发展。卡梅伦曾公开表示,希望英国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盟友”。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更被卡梅伦称为将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彼时中英之间经贸投资活跃,人文交流热络,英国不仅成为首个在中国本土外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的国家,更顶住美国的压力,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发达国家。但此后国际局势发生变化,受个别国家挑动贸易保护主义、鼓吹“价值观外交”的影响,自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开始,英国对华政策逐渐转向强硬。在约翰逊执政期间,英国将中国定义为所谓“系统性竞争者”,其继任者特拉斯更将中国列为“安全威胁”。2021年,英国政府发布《安全、防务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称中国为“系统性挑战”。

  从“强有力的盟友”到“挑战”乃至“威胁”,对华认知的变化体现出英国保守党政府逐渐放弃了对华关系理性务实的政策取向。外交上,英国不顾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中方强烈反对,多次在涉疆、涉藏、香港、台海等中国内政问题上发表不负责任言论;经贸投资上,英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去风险”为由,对中方企业正常的贸易投资活动人为设置障碍;人文交流上,英国宣扬所谓“中国威胁论”,加大对中国企业和人员的审查,拒绝大量中国留学生和研究者正常赴英学习和交流。在全方位的负面氛围笼罩下,中英政府间高层交往近乎断绝成为必然。

  然而,对华强硬的保守党政府不仅没能重振英国的大国地位,反而在脱欧、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叠加影响下,陷入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多重困境。在7月的英国议会下院选举中,英国民众也用选票惩罚了保守党政府,由斯塔默领导的工党时隔14年再次成为英国执政党。面对紧迫的内外形势,工党政府上任伊始便着手重置保守党的外交政策,“重启对华关系”被提上日程。8月,斯塔默在中英领导人通电话时表示,发展更加紧密的英中合作关系符合双方长远利益。10月,英国外交大臣拉米访华。在此次参加G20峰会的路上,斯塔默重申,“想要与中国建立务实的关系”。

  中国始终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关系,这一外交理念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因此,就中英关系来说,决定性因素往往在英国一方,只要其能够秉持客观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中英关系就有希望重回正轨。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中英两国历史文化、价值理念、社会制度虽有差异,但共同利益广泛,双方应该理性客观看待对方的发展,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中英关系走得稳、走得实、走得远。作为东西方不同文明、不同政治制度的大国,中英之间的差异性显而易见且一直存在。1950年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以及其后中英两国交往史充分说明,分歧绝非中英关系的全部,也不应该成为中英两国发展互利互惠关系的障碍。只要秉持战略伙伴定位,坚持相互尊重、开放合作、交流互鉴,两国一定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书写中英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下一个篇章。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