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通讯员/贺翔
围挡施工,吊臂挥舞,当下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热火朝天。
拉长时间线看愿景,海绵城市建设将为株洲告别“城市看海”,带来怎样的改变?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现,株洲汛期的降雨量猛增,这无疑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今年经受“格美”台风考验,到未来数字化赋能的智慧监管,海绵城市株洲为应对极端暴雨天气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荷塘区戴家岭路海绵项目建设前后对比。 通讯员 供图](http://k.sinaimg.cn/n/spider20241122/163/w708h255/20241122/8400-1f2690bc97450f9184cdf207df6a3e8f.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轻松拿捏”台风“格美”,成效初显
11月20日,石峰区报亭南路。
该道路上的铁路桥涵洞地势低洼,曾经一下大雨就涨水,路口的积水警示标识高达2米。可一聊起今年的出行体验,附近居民大多表示,下暴雨期间也没受多少影响。
对今年夏天的特大暴雨,家住荷塘区戴家岭路的张先生记忆犹新,但说起“城市看海”的经历,他又感慨“时间很短,很快就没看到积水了”。
相关市民的这类感受,也有数据作为佐证。
数据显示,今年7月28日,我市受“格美”台风过境影响出现特大暴雨,中心城区24小时最大降雨量401.5毫米,把10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266.3毫米/24小时远远“甩”在了身后。
但面对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袭城,我市城区范围内却都没出现严重内涝现象,局部积水点甚至在1小时内实现消退。
放在以前,这种情景是一些居民坦言想象不到的。
央视曾报道,2016年6月15日,株洲突降特大暴雨,当时石峰区、荷塘区等地多个小区由于地势低洼被淹,最深处达1.6米。为救援被困居民,消防官兵出动了橡皮艇救人。
今昔对比,株洲城区排水防涝效果提升为何如此显著?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直言,这得益于我市2022年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示范城市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在打造“株洲模式”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关报道显示,去年6月8日下午我市出现强降雨,城区出现15个严重积水点;而到今年“格美”台风袭城的7月28日8时,城区积水点为11处。
“你不给水出路,水就不会给我们出路。”该负责人说,海绵城市建设是精准破解城市内涝的方案,它系统化改造城市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效吸纳、蓄渗和缓释雨水,控制雨水径流,助力水在城市实现自由迁移。
建设海绵城市,探索“株洲模式”
透过今年“格美”台风的“考试”,株洲的海绵建设为城区排水防涝带来哪些改变?应对未来极端暴雨天气,又能提供怎样的底气?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三年的海绵城市示范创建,株洲抡起了排水防涝的“三板斧”:系统提升排水设施韧性、健全积水动态消除机制、数智赋能提高应急能力。
比如系统提升排水设施韧性,株洲全面推动从“传统快排”向“蓄排结合”模式转变,坚持“灰绿结合”,强化了源头减排;雨污同治,提升了管网效能;蓄排并举,筑牢了海绵骨架。
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市实施相关海绵建设项目210余个,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共61.2平方公里,统筹开展管网提标、缺陷修复、泵站改造、雨污分流等工程90余项。
与此同时,我市保护并恢复大型蓝绿调蓄空间33处,新增枫溪湿地、梅子湖等调蓄容积约110万立方米,各片区内涝防治能力全面达标。
健全积水动态消除机制方面,我市综合采用“历史灾情+问卷调查+模型模拟”等手段开展定期摸排,近三年共治理内涝风险点28处,基本建立积水点动态消除的长效机制。
再看数智赋能提高应急能力。我市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排水深度融合,搭建智慧海绵城市监管平台,在下穿通道等积水高风险区域布置积水监测设备100套,与交警指挥系统实时联动,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智能化管理水平。此外,绘制中心城区不同重现期的内涝风险图,实现从“事后被动应急”转变为“事前主动应对”。
面对近年频发的极端暴雨,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多方协同作战,海绵城市难以直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但国际生态专家佘年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城市内涝,它仍然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基于三年的海绵城市示范创建成效,剑指数字赋能智慧监管,海绵城市建设的“株洲模式”未来可期。
编辑: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