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大思政课|聚焦大思政课建设 描绘教育强国崭新图景

大思政课|聚焦大思政课建设 描绘教育强国崭新图景
2024年11月26日 09:36 人民论坛

  思想如炬,引领未来。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释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首次提出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党中央关于民族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与战略擘画中,“思政引领力”被置于教育强国所需具备的“六力特质”之首,并对此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与阐述。进而言之,要打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必须聚焦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崭新图景。

  深挖“主渠道”:强化思政教育“铸魂密码”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新时代新征程这一宏大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构建教育强国建设这一宏伟蓝图,必须充分利用并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不断对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加强与改进,以适应国家发展的新要求。

  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鲜亮底色,要想确保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抓牢教育意识形态第一阵地的坚强领导。在这一进程中,要牢牢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不移地利用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从思政课堂出发,用理论铸魂育人。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应用有理、讲理的方式,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变成力量,用理论照亮现实。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最大现实,运用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和鲜活生动的实际案例,辅之以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将道理讲深、讲透,更要讲活,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的时代新人,在建设教育强国中谱写奋进之歌。

  狠抓“主力军”:锻造教师队伍“育人根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构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资源,是支撑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石,更是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锻造一支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背负着传授知识的时代重任,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潜心、静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敏锐捕捉每一个新知的火花,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创新教学模式方法。还应当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地吸收新知,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不竭源泉。并要以严谨笃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术问题,确保自己的学识既深厚又广博。另一方面,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深刻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解答学生在学业上的困惑,更是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观之,广大教师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情怀,践行“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理想追求,努力做到“为人与为学,其道一也”。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做好时代新人的引路人,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坚守“主阵地”:夯实社会课堂“实践导航”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与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为新时代青年将社会实践这一“必修课程”学习好、领悟透,提供了根本指导原则。

  实践是深入实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所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要打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构建全面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需要毫不动摇地秉持“大思政”的教育培养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行动、调查研究等紧密融合,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这个象牙塔,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参与中领悟知识,在实践中深化理解。通过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在服务的过程中锤炼个人品格,提升综合素质,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经过具体实践后,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所得出的经验,达到知行合一、学思践悟。通过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更加明白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激励他们成为勇于担当、敢于挺膺而出的奋斗者,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决胜“主战场”:联通网络思政“数字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由此观之,教育数字化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更标志着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深刻变革,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可能,以数字化转型助推教育强国建设是未来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8月29日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可见当前互联网成为建设“大思政课”的新载体,是教育者更好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洗礼的新工具。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将为实现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加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提供有效支撑。各级各类学校亟需用好新技术新媒体,打破网络茧房的束缚,努力缩小数字信息领域的差距,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庞大流量作为载体,不断传播和弘扬思政教育的正面能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具备高度的创新性。通过强化思政育人工作与数字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构建教育强国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和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勇毅前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办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人民满意教育。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新使命。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时代蓝图,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澎湃动力、生动实践,转化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务实成效。(作者:岳明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百人专家库”成员)

  基金项目: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号:24BDJ068)。202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项目号:SCJJ24ZD53)。

思政课习近平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