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杨苑)11月30日,首届旅游人类学青年学术论坛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次论坛由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和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协办,《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大理大学学报》学术支持。论坛以中国特色旅游人类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为核心主题,围绕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针对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和遗产旅游等热点议题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推动旅游人类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为学界和业界搭建一个深度对话与合作的平台。
论坛开幕式上,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武鹏表示,研究中国特色旅游人类学知识体系构建,对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中国特色旅游人类学研究发展意义重大,且有助于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主题发言环节,云南大学李志农教授、云南师范大学赵红梅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杨丽娟教授、桂林理工大学王佳果副教授、云南大学光映炯副教授等分别围绕山地旅游与生态保护、西方旅游人类学边界、游客研究中的人民性探索、中国民族旅游研究反思与展望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旅游人类学知识体系构建等前沿话题发表主题演讲,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见解。当天下午进行了两场圆桌会议。云南民族大学吴兴帜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陈兴教授、昆明学院田玉玲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袁丁博士、河南大学凌文锋副教授、保山学院韩璐博士、西南林业大学成海副教授等就社会性格与遗产旅游消费行为、网络凝视与地方性掩饰、都市文学与都市旅游空间建构、从旅游到休闲的教学思考、知识图谱中的中外旅游人类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少数族群旅游者形象自主代理以及“祛魅”和“赋魅”交织的旅游具身体验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厦门大学葛荣玲副教授、云南民族大学陈燕教授、云南农业大学肖洪磊副教授、大理大学李刚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禄佳妮副教授、云南财经大学汪煜杰博士、云南财经大学史艳兰副教授等围绕乡村旅游互动关系、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乡愁对农产品消费忠诚度的影响、大理文旅融合新业态、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景村融合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冲突以及云南石林景观治理等主题展开精彩讨论。每场圆桌会议均设置与谈环节及自由讨论时间,促进了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动,共同探索旅游人类学的前沿领域。
当天还进行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新文科系列教材《旅游人类学》的赠书仪式,该教材主要阐述了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重要方法,以及旅游者及其行为、东道主地区的社区参与、旅游中的主客互动和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旅游人类学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阐述,体现了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管理研究的交叉结合。该教材和《旅游人类学案例集》配套教材对于深化旅游人类学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为旅游研究理论探索和旅游人才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
会议最后颁发了会议发言感谢状,并就会议共识及“论文集”论文征集事宜进行说明。“本次旅游人类学会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会学者既总结了国内外旅游人类学研究传统范式与研究主题,又开展了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类学发展趋势、话语转型、热点追踪、人才培养等自主知识体系讨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吴兴帜表示,“本次会议可以被视为旅游人类学如何应对数智时代的旅游消费、旅游产业、旅游模式、旅游文化、旅游行为、旅游现象等研究的发端,开启了旅游人类学如何转型发展之路。” 1999年,云南大学在昆明召开了“旅游、人类学与现代社会”会议,开启了国内旅游人类学的发展之路。25年后的今天,首届旅游人类学青年学术论坛又在云南大学召开,围绕知识生产与学科发展展开讨论与反思,希冀未来在坚守、融合与创新中更加凸显学科贡献,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