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锐评丨金中都城门在何处?在考古新成果里读懂“何以北京”

锐评丨金中都城门在何处?在考古新成果里读懂“何以北京”
2024年12月01日 19:19 新浪新闻

  金中都遗址首次发现城门遗址,长城考古首次发现葡萄籽,香山脚下的明代皇室墓地首次解开面纱……1130日,“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一系列最新考古成果公布,为赓续古都文脉增添实证。

  11月30日,考古人员介绍金中都端礼门考古研究成果。图据新华社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国内外城市中独树一帜。可喜的是,北京历史文物家底本就丰厚,还有更多“底子”可待挖掘。据报道,今年考古成果中,金中都首次发现的城门遗址端礼门,为金中都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标点;箭扣长城120号敌台出土的鼎建碑,是目前箭扣长城段时代最早的碑刻;香山明代皇室墓地的考古发掘,对研究明代陵墓制度、营造制度、丧葬礼制等具有重大价值;一条长412米的清代古御道面世,让皇家向西南出行的必经之路“重见天日”……

  近年来,北京大力加强城之源、都之源研究,构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全域保护体系,一系列考古成果既推动了城之源、都之源的研究,也向公众展现了北京都城文化遗产的魅力。3000多年前建城之始的琉璃河遗址、870多年前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遗存,到明代的碑刻、清朝的古御道,无不印证着北京“一城阅千年”的佳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团队历经12年,发掘出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等遗址13处,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北京考古的亮点同样在于,既填补了考古领域长期存在的空白,更为北京建城史、建都史提供了全新史料,为古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支撑。

  考古北京,研究不是终点,让更多市民感受都城文化的风韵,让文物古迹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让更多市民拥有呵护历史遗存的意识、才是更重要的目的。此次发布会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将完成整理、研究的部分出土文物现场移交给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让出土文物回到属地,既是传递考古的历史担当,也有利于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让文物“活起来”,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民众。

  考古成果越丰硕,北京历史就越有看头;出土文物越多,文物保护就越有挑战。多年来,因为考古成果的推进,北京的博物馆不断扩容,北京的文化遗产名录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对城之源、都之源相关文物以及遗址的保护力度也随之不断提升。以房山琉璃河遗址为例,2020年发现“宫殿区”之外的夯土建筑基址,2021年新出土青铜器证实“太保墉燕”的史实,均以无可辩驳的实物材料证明了“最早的北京城”的建城年代和建城者。作为名副其实的“北京城之源”,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毫无疑问,它将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又一张“金名片”。

  何以北京?每一件新出土的文物、每一处新挖掘的遗址,都是见证者、讲述者。城之源、都之源,就是城之魂所在。期待“北京大考古”不断推动城之源、都之源研究,唤起市民对古老北京的记忆、对千年古都的爱护。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