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为国捐躯 壮志未酬 宋教仁革命先行的“公”与“廉”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⑲

为国捐躯 壮志未酬 宋教仁革命先行的“公”与“廉”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⑲
2024年12月01日 17:46 红网

  编者按: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惟楚有材”,为何“于斯为盛”,与湖南众多家庭重视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无数湖湘先贤不仅自身功成名就,还留下了大量家教家训,被后世弘扬传承。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家传·湖湘家风故事》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宋教仁故居。宋教仁故居。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任洁 摄影 徐士洁 桃源报道

  1911年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了一部法律——《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鲜明地体现了民主、立宪、共和的思想,成为当时各省革命之人效法的榜样。

  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文件出自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之手,他叫宋教仁。

  少年时的宋教仁就读乡塾,便展现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宋教仁爱武术,当地流传着宋教仁懂武术、会轻功的故事,还被人称为“宋灯草”,意为身板灯草一样轻。

  就是这样一个在村民眼中能文能武的“宋灯草”,最终顺着沅江而出,走上了革命道路,为共和奔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的生命止于31岁,但他的革命精神却流传至今,孕育一代又一代接力前行的湖湘脊梁。本期“家传·湖湘家风故事”,记者前往桃源教仁村,还原这位“公真第一人”的故事,品读他的壮志与遗憾,家风与传承。

宋教仁雕像。宋教仁雕像。

  “以天下为忧乐”,萌生报国之志

  1882年,清王朝光绪八年。谭嗣同在湖南省常德一带通过办报办学来宣扬新思想的做法逐渐开始见成效,桃源县开始出现了与传统的皇权神授不同的民主思潮。

  这一年,宋教仁出生在湖南桃源县上坊村(现在的教仁村)的一个耕读之家。湖湘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罗志秋介绍,宋教仁祖上有些田产,算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但到了宋教仁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

  宋教仁的父亲在他10岁时去世,母亲非常看重孩子们的教育,即使家中条件不好,也变卖家产供宋教仁读书。六岁那年,宋教仁在私塾读书学习,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他聪明伶俐敏捷又好学,很快便完成了在私塾的学业。

  少年时代的宋教仁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听闻甲午战争失败、台湾等地割让日本,他痛哭流涕赋诗:“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立誓长大后“文不借笔,武不借刀”。

  罗志秋告诉记者,母亲对于宋教仁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1901年宋教仁中了秀才,母亲嘱咐他“要以天下为忧乐,岂在区区科举,汝其求大事可”,从此在宋教仁心中埋下了“以天下为忧乐”的种子。

  十七岁时,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学习,而后经过努力考入了武昌普通中学堂。受进步山长教诲和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思潮激励,萌发了“实行革命,推翻皇帝,建立一个民众作主之新国家”思想,逐渐走上了革命之路。

  1904年,宋教仁与黄兴等人在长沙共同成立了华兴会,华兴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作为口号,旨在推翻早已经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政府,重新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中国,此时的华兴会也正是后来的同盟会。

  华兴会的成立迅速聚拢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但华兴会的起义活动事情提前走漏风声,清政府大肆逮捕华兴会成员,宋教仁在逃跑途中被路过的渔翁所救,后来宋教仁自称“渔父”,常以“渔父”之名发表文章。

  1905年,几经辗转的宋教仁和桃源几位老乡去往日本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他通读了西方各个国家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他们认为当时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强大?是因为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罗志秋介绍,所以宋教仁认为,中国应该要走西方国家的道路,推翻封建制度,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宋教仁故居还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宋教仁故居还保持着原有的格局。

  严守底线 勇开“廉政新风”

  宋教仁在日本期间大力宣传新思想,并创立了报纸《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前身),并由此通过黄兴等好友又结识了当时同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等一众革命党人士,成为了同盟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正式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战,全国各省也开始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王朝统治。而宋教仁则投入到了《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的制定工作中。

  在宋教仁看来,国家不是一个人的国家,也不是一个政党的国家,而是人民的国家。因此,在这个临时草案中,这片传承了五千年的土地第一次将“人人平等”的法令以法律形式出现。完成草案制定后,宋教仁又匆忙赶赴南京,参与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工作。

  为政岂能不修身。1912年4月至7月,宋教仁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林总长。为杜绝请托、树立新风,刚上任他就在《民立报》刊登《宋教仁启事》,称“部中职员量材任用,一切干谒概行谢绝……所望亲知故旧,曲加体量,不事无谓之请托推荐”。因为北京、长沙的亲朋较多,他还特别电告发行部,向两地各加派1000份。

  不仅如此,宋教仁还大胆晒“三公经费”。宋教仁认为政府经费的来源是人民,收支是否合理使用是否正当,国民均有权知道。宋教仁在政府公报刊登《农林部咨财政部5月决算清册》,将农林部当月所有收支分项细列,公告社会,开政府财务公开之先河。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被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希望在将来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能争取多数席位,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到处演说。但就在7个月后,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从上海火车站乘车去北京途中不幸遇刺,两天后不治身亡。

  那个为宪政民主四方奔走、振臂高呼的革命先行者,最终定格在了31岁。

宋教仁一生坚守民主宪政,反对专制统治。宋教仁一生坚守民主宪政,反对专制统治。

  “公真第一人”精神长存

  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孙中山为他撰写挽联“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的鲜血唤醒了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小的时候,奶奶宋奇璋常给我们讲太爷爷的故事。他从小就乐于助人,看不得别人受苦。在日本读书时,他仅靠留学生官费和稿费生活,但见别人有困难时,总是想方设法去帮助。”宋教仁的玄孙女宋娟说。

  宋娟口中的“奶奶”宋奇璋是宋教仁的孙女,宋奇璋在桃源县白马渡小学从教,她坚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贴补班上的贫苦学生,每周还会抽时间去学生家里做家访和补习。

  坚韧不拔、严守底线、乐于助人成为了宋氏家风,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宋娟如今是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秘书长。“研究他的精神,并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后辈的职责。”

  多年来,为弘扬宋教仁的爱国奉献精神,怀念这位杰出的革命家,桃源人民将宋教仁的故居原八字路乡粟山坡村改名为“渔父村”,2011年5月又将渔父、回龙、姚家冲三个村合并为“教仁村”。2001年将原八字路中学改名为“教仁中学”,后又将教仁中、小学合并为现在新建的教仁学校。宋教仁的求知精神、革命精神、爱国精神以及倾注一生的法治精神在教仁学校学子和桃源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我第一次认识宋教仁是在我们的族谱上。”教仁村村民宋杰告诉记者,宋氏族谱以宋教仁开篇,作为宋氏后人,宋杰从小被教育要学习宋教仁的爱国、节俭、坚持的精神,这也成为了他工作和生活的准则和习惯。

  走进宋教仁故居,简单的床铺和书桌,似乎还讲述着宋教仁的少年时光,那个在煤油灯下夜读的少年,未来将为了国家和民族振臂高呼。宋教仁一生坚守民主宪政,反对专制统治。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思想和献身精神,却在国人心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们指引了一条前进的方向。

  嘉宾点评:

  湖湘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罗志秋

  宋教仁是湖湘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坚韧不拔,绝不屈服于困难,并且严守底线。他的爱国和担当精神与湖湘文化中的精神内核非常契合,对当时的革命之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湖湘人民的性格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朝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