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2月3日电(刘欣瑜)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爱心屋”助残就业项目等一系列举措为残疾人兜住民生底线,织密“幸福网”。
武威市民勤县儿童文学作家刘海云的家,是西北农村典型的平房。然而院内有一间小屋格外醒目,那是刘海云的书房。走进书房,里面整齐摆放着电脑、书架等,大大的玻璃窗“吸”满了午后的阳光,整间房子崭新而又明亮。
1983年,刘海云出生在民勤县三雷镇三陶村。八岁时的一场车祸,造成她双腿残疾、脊椎强直,不得不从小依靠拐杖走路,无奈只接受了中学教育。
面对如此遭遇,年幼的刘海云一度绝望。书籍,成了至暗时刻中支持刘海云渡过难关的重要精神力量,不仅陪伴她熬过疼痛和绝望叠加的岁月,也引领她最终走上写作的道路。
现在,刘海云的家中轮椅、拐杖、康复辅助器具等设施一应俱全,家中院落的地面硬化和进出门的无障碍设施改造也使得她进出家门方便许多。
刘海云创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离不开甘肃省各级残联、妇联以及共青团等单位的帮助。“若没有他们的帮助,我肯定享受不到这样的生活和写作环境。”刘海云说。
近年来,武威市残联始终把残疾人的冷暖挂在心上,从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方便残疾人生活、补偿残疾人身体功能缺陷入手,依托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认真分析评估有无障碍改造需求的残疾人家庭,推动为民办实事项目提质增效。
在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29岁的甘钰川在天祝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甘钰川因为出生时早产被诊断为脑瘫后遗症,连直线都走不了。为了克服消极心态,他努力参加体育训练,并成为了一名自行车运动员。自行车的车轮好似他的双腿,可以让他重新奔跑。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甘钰川的这项技能被武威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王丽英发现。在武威市残联推荐下,甘钰川经过专业训练后,连续参加了甘肃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并且都取得了名次。
尽管人生有了新的经历,但甘钰川本人一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三年前,他来到天祝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在这里结识了新朋友,学会了手工制作、绘画等技能,也开始喜欢唱歌。
天祝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负责人文天琪说:“甘钰川这三年变化太大了,整个人开朗了不少。”
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不仅解决了残疾人融入社会难的问题,还为他们提供了辅助性就业机会,以及康复训练、生活技能培训、文化体育活动等服务,有效减轻了家庭的照护负担。
在甘肃,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以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成长,获得“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甘肃省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部署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推动全省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持续改善。下一步,甘肃省将继续精准落实保障政策、持续扩大就业支持、精准精细开展服务,提升残疾人发展能力、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