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沿着汉江看十堰丨10.5万内安移民的向“新”路

沿着汉江看十堰丨10.5万内安移民的向“新”路
2024年12月04日 10:35 新浪新闻

  十堰,宛如一座屹立于坝区、库区和核心水源区的丰碑,承载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伟大使命的厚重。为确保这一世纪工程顺利推进,十堰先后两次开启大规模移民,总计46.9万人搬离故土。其中,中线大坝加高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搬迁人数就高达18.2万之多。

  在这庞大的移民群体中,内安移民数量达10.5万,他们如同繁星般散落在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等各个辖区。十载岁月悠悠而过,这些为了国家大义而默默奉献的移民,深深扎根移民安置点,把安置点建成了诗画田园。

  地基抬高6米建新家

  沿着汉江边宽阔的马路前行,当车辆绕过一个山口,一长排粉墙黛瓦的小楼便映入眼帘,这里是郧西县观音镇天河口村。天河口村作为湖北省38个民族村之一,也是郧西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规模最大的村落。

  流经郧西县城的天河是汉江的支流,村子因位于天河与汉江交汇之处而得名。“如今的村子是南水北调内安移民点,这里曾是天河古道,历史上多次遭受汉江洪水倒灌的灾害。”谈及村子历史,天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波的思绪回到了1986年。当年11月,水利部长江委员会组织设计与施工,建成一条长207米的沙坝。这条由汉江砂料筑成的大沙坝,有效抵御了汉江洪水倒灌,还将天河故道旁近千亩滩涂变为良田。2012年,因丹江口大坝加高,这条“亚洲第一”的沙坝也进行了二次加高。

  天河口村移民安置点如今已成为省级生态村

  如今站在沙坝顶部,一边是滔滔汉江,一边是房屋整齐的天河口村。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前,这里被确定为郧西县最大的内安移民安置点。“为建设好这个安置点,我们将地基整体抬高了6米。”李春波介绍,选择在此建设移民安置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这个小小的村子两面环水,景色美极了。天气晴朗时,随便一拍都是美景。”郧西县摄影爱好者刘斌经常来此从各个角度拍摄。近年来,天河口村抓住对口帮扶和区域协作机遇,打造田园、果园、菜园等景观带,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这不仅改善了村子面貌,还增加了村民收入,天河口村因此获得“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生态村”和“宜居村庄”等多项荣誉。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天河口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凭借独特资源优势,围绕七夕文化、天河之水、古镇新貌、千亩湿地等元素,以自然观光、民俗体验、水上娱乐为支撑,高标准建设“天河口七夕源”4A级生态文化旅游区。节假日,这里游客众多,带动了村民增收。“路面拓宽了,房屋和厕所都改造了,生活更舒适了!”村民刘顺芸说,她和丈夫长期在村里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让她切实感受到好政策带来的幸福。

  距离天河口村移民安置点不远处,一个新的房车露营基地近年来备受关注。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日,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房车在此露营。有十堰城区居民来此享受宁静,也有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游客来欣赏汉江日出日落。

  生态造就新“钱”景

  福银高速公路的高架桥,在郧阳区柳陂镇卧龙岗社区不远处划出一道优美弧线,紧贴社区背后的青龙山向远方延伸。

  卧龙岗社区是郧阳区最大的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2012年4月,184户、850名村民整体迁移至此,新的生活从此在这个移民安置社区展开。

  “看看我们社区的环境,从某些方面来说不比城里差。”村民李秀文自豪地说。他家两层小洋楼干净整洁,屋内设施齐全。漫步在社区内,可以看到每栋移民安置小楼宽敞整洁,家家配有小车库,门前小菜园种着当季蔬菜。整个安置点房屋规划整齐,道路宽阔干净,卫生室、幼儿园、超市一应俱全。这里距离十堰城区、郧阳区城区和集镇都很近。“很多十堰城区的人周末专门来我们这儿玩。”李秀文说。

  悠悠汉江水在卧龙岗社区前形成一个巨大回水湾。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回水湾处的大片肥沃滩涂地曾是十堰城区的“菜篮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启动后,规划充分考虑了李秀文等内安移民的土地问题。在建设卧龙岗移民安置点时,政府利用安置点宅基地废土回填,整理出700多亩土地。考虑到土壤肥力问题,政府部门还组织力量从淹没线下原农用土地表层挖取土壤进行移土培肥。

  “南水北调大规模移民使村民耕地减少,但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提高土地产出。”村民李秀林介绍,在这块移土培肥整理出的土地上,我们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每亩土地收入比过去高很多。184户原本靠土地为生的移民,将430亩土地流转给光伏农业产业园,村民们在太阳能光伏板下种植草莓和油牡丹。

  除了土地租金收入,村民大多有了第三产业。有的家庭开农家乐,接待城里来的游客;有的家庭利用交通优势,在村头售卖农产品。“柿子等当季水果快没了,下个月开始卖草莓。”村民张添意指着远处的大棚介绍,村里的农业大棚产出的草莓能从12月一直卖到春节后。

  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广场设施齐全,社区篮球场、LED电子屏、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清洁垃圾桶等应有尽有。卧龙岗社区文化广场前,南水北调大移民雕像群呈阶梯式布局,移民人物和动植物造型栩栩如生,体现了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坝首第一村”换新颜

  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的蔡湾村是集山区、库区和坝区于一体的移民安置重点村。近年来,这个村子的发展受到丹江口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南水北调受水区北京市的大力支持。随着京堰对口协作的推进,对口协作项目资金助力蔡湾村发展,村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产业也提档升级。

  蔡湾村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西翼,与丹江口市主城区隔河相望,是丹江口市右岸新城核心开发区,有“坝首第一村”的美誉,同时也是移民大村。全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31户2752人。

  蔡湾村移民安置点内,700多户移民在这里扎下了根

  驾车进入这个离丹江口市城区不远的移民村,一条刚完成‘黑化’改造改造的入村公路延伸至财神庙移民安置点。“这条公路改造的部分资金来自京堰对口协作资金。”蔡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光伟介绍。在村里转一圈,会发现很多对口协作的成果。丹江口市发改局的资料显示,丹江口市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工程中,将蔡湾村作为重点打造对象,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果蔬产业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根据总体规划,目前所有建设项目已完成90%以上。”张光伟说。在乡村振兴政策和对口协作双重扶持下,蔡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改造、雨污收集综合管网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推动了村子整体环境的提升。

  “变化太大了,电线入地,污水统一收集,房顶还装了太阳能板,村子基础设施不比城里小区差。”村民张静梅对村里的变化印象深刻。村里还有一座5层小楼用作托幼中心,3—12岁的孩子可在此学习。如今在蔡湾村,各种变化随处可见,连厨余垃圾都有人上门回收,经过烘干、发酵等程序变成有机肥料后无偿发给村民。“这种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在我们村实现了。”村民谢玉英感慨道。

  文/记者:何利

  图/记者:刘成臣

  编辑:徐蕊

  责编:张黎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