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追寻千年文脉,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感知国潮风起的澎湃,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闪耀全世界。
video
倒立在指尖间凝聚力量,滚环在旋转中展现平衡,空竹在腾挪中划出优雅弧线……建湖杂技,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融刚劲粗犷与柔美隽秀于一体,寓高难技巧于轻松、精巧的动作之中。这门源自江淮大地的传统技艺,举轻若重间蕴含无尽张力,每一个动作都续写着时间赋予它的灵动故事。
有据可考,建湖杂技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历史上的建湖杂技以建湖县东部的庆丰镇为轴心,18个自然村庄形成了马戏“十八团”。为了能够掌握一门生存技艺,艺人们忙时种田,闲时练功,利用劳动工具、生活用具等,苦练顶技、手技、蹬技等技艺,还辅以武术、戏剧等,丰富节目形式,增加技巧难度,使得建湖成为南派杂技的发源地、有名的“杂技之乡”。早在明清时期,“十八团”便走南闯北,把建湖杂技带到了全国各地,乃至漂洋过海,遍地开花。
千锤百炼磨一技
90后建湖姑娘孙楠在9岁时便来到位于建湖的江苏省杂技团,彼时的她只是对舞台表演感兴趣,对杂技的艰苦训练毫无概念。刚入团时,每天的训练堪称“魔鬼”:单是倒立,每天每组至少保持半个小时,双手支撑,头部着地,时间不到绝不允许放下双脚。“当时师父在旁边咳嗽一声,我就害怕得不行。”孙楠回忆起小时候的训练,语气中依然带着几分笑意。
卜树权是她的启蒙老师,也是她进入杂技世界的第一位导师。卜树权的严格,在杂技团里是出了名的。他要求所有学生的动作精准到位,哪怕是细微的偏差,也要反复练习上百次纠正,而孙楠更是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稍微动作不到位,卜树权便会要求孙楠重复动作100遍以上。小时候的孙楠常常练到胳膊酸疼、双腿打颤,却不敢叫苦,她曾抱着母亲痛哭想要放弃训练,但同时,她也曾为提高能力与身边同伴暗暗较劲。孙楠回忆道:“30 分钟到了大家还不肯停下,只因为看到旁边的人还在坚持,就是这样的心理,让我们一点点提升了能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让孙楠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最终也为整个杂技团实现突破。倒立是江苏省杂技团的招牌项目,单手倒立更是对平衡和力量的极致考验,而孙楠便是团内第一个以单手倒立本体为形式,并且做到单人节目的第一个演员。“在孙楠之前,这个团里没有单手倒立”,师父卜树权如此评价说,他曾在半年时间里,每天要求孙楠在自己的协助下练习200个单手倒立双腿起,直到孙楠可以独立完成。“小时候总想着长大要‘报复’他,但现在,我真的把他当成了父亲。”孙楠说,“我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他对我的严格。不仅如此,我进入到这个行业,所有的认知都是他给予我的。”
桃李芬芳 薪火相传
如今,孙楠的身份从一名表演者变成教练,她继承了师父卜树权严格的教学理念,同样注重动作的细节和规范。“我对学生说,你的脚背只要勾起来,膝盖一弯,我心里就像被镰刀割了一样难受。”她笑着说,对于孙楠来说,动作不到位,不仅仅是失误,更是对舞台的亏欠。
2022年,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竞争激烈,江苏省杂技团青年演员王梦尘凭借节目《炼——倒立技巧》一举夺魁,斩获中国杂技界的至高荣誉。第二年,这个节目经过进一步优化,在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夺得金狮奖。2024年,这个节目登上国际舞台,在第11届蒙特卡洛“新一代”青少年国际马戏节比赛中摘得唯一金奖,这是江苏杂技界在这一顶尖赛事中的首次登顶。
在收获辉煌的同时,孙楠和卜树权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杂技的传承与推广中。卜树权认为,杂技的魅力就在于与时俱进,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去传承和创新。为让更多年轻人接触杂技,杂技团自九年前开始每周举办两场惠民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杂技团每周把演出票送到社区、学校,让孩子们通过近距离接触,对杂技产生兴趣。此外,孙楠还努力让杂技走向现代化,将传统技艺与舞蹈、体操等姊妹艺术结合,为节目注入更多的艺术表现力。正如师父卜树权所言:“杂技就像一本很厚的书,需要你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进入。当你走进去,会发现有多种学科融合,需要不断学习。”
从学员到演员,从演员到教练,孙楠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建湖杂技代代相传的缩影。她坚信,只有不断创新、将杂技融入更多艺术形式,才能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本期编导/姜弘毅 文稿/姜弘毅 摄像/李慧 张润森 剪辑/陈嘉骏 设计/叶如冰)
盐城网信办、建湖宣传部提供部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