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冬日,厨房里囤下的白菜温暖了灶台的人间烟火。可要论起什么白菜历经两三百年还能叶脉舒展、鲜嫩如初,就不得不提河南博物院的重要文物——清代牙雕白菜。
这棵牙雕白菜长约23厘米,重260克,通体以完整象牙雕刻完成。主体色彩以牙白为主,向嫩黄色渐变。牙雕白菜一端为层次分明的菜叶,纹理清晰,舒展张开,可见菜心;一端为菜根,白色菜帮包裹紧致有力,菜根部分连带着褐色泥土,一棵刚从地里挖出还未清洗的大白菜栩栩如生。
细细端详,白菜叶茎上,还饰有两朵小花,一朵含苞,一朵盛放;菜叶与主体的结合部位,趴伏着一只翠色蝈蝈,蝈蝈双腿一屈一蹬,正尽情吮吸白菜鲜美的汁水;一只瓢虫一旁静卧,须角隐现,似乎也在埋头享用大餐。小花和小虫的点缀,使得整个作品兼顾野趣和雅致,充满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和谐。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菜有着很深的文化寓意。古代文人认为,做人不仅要有风骨,更要“一清二白”。白菜绿色叶片与白色叶柄相互衬托,恰与文人士大夫提倡“清白”思想暗合。蝈蝈在古时称“螽斯”,繁殖力强,象征着家族兴旺、子嗣绵长。因此,白菜和蝈蝈出现在同一作品中是当时较为常见的题材。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和牙雕白菜组成搭档的,还有一件同时期的牙雕萝卜。
这根“萝卜”长约27厘米,重229克。根茎由上部的红色渐变为中部的粉红和根部的白色,根须自然弯曲,叶片呈绿色。萝卜上一只蝈蝈伸出前肢正由叶片爬向茎部,也显得动感十足。
我国牙雕技艺起源甚早。远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就已出现牙雕制品,当时这些制品多为实用器。商周时期,牙雕工艺成为当时主要手工艺门类之一。明代,沿海贸易发达,象牙涌入中国,为牙雕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清代,象牙雕刻及染色技艺均超越前代,牙雕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品类。
牙雕工艺的装饰趣味、雕刻技法、表现题材等常常取法竹雕、木雕等技艺,因此旧时常将竹雕、木雕、象牙雕刻以及犀角雕刻合称“竹木牙角”。一根牙料被匠人选中后,按照“雅、秀、精、巧”的原则,历经凿、铲、磨、彩熏等工序。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镂雕、劈丝、镶嵌、微雕、透雕和线刻等,小件雕刻耗时数月,整牙雕刻需历数载。
除雕刻外,着色技艺也值得一提。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彩色花纹使用矿物颜料,易出现涂料沉淀。清乾隆时期,油彩和化学药水浸泡等方法开始出现。油彩染色,花色鲜艳、色泽分明,不会出现沉淀。化学药水浸泡法,象牙通体浸泡到药水里,药水中色彩慢慢浸润牙质,能够保持象牙纹路和质感,着色均匀,宛如天成。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牙雕白菜、萝卜丝毫没有褪色,可见当时染色技艺的高超水平。
文物无言,但古人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匠心却通过件件文物,向我们诉说着过往,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者马萧林,为河南博物院院长)
参观贴士
当前,备受观众喜爱的牙雕白菜、萝卜特展正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展出。与其相伴的还有大型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专题陈列《明清河南》《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等,此外还有不断更新的临时展览。广大文博爱好者可前往观展,找寻自己喜爱的国宝文物。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展馆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8号。
人民日报记者 张文豪 采访整理
版面责编:孟扬、唐中科、曹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