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最大的幸福。保障群众温暖过冬,特别是关注好今年受灾群众“冬日里的温暖”,事关民生福祉大局,各地须臾不可松懈。
近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52.7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保障安全温暖过冬。把每一分资金用在“刀刃”上,让关怀关爱直达到关键处、紧要处,把帮扶救助快速落到户头上,成为精细化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
今年来,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损失,还破坏了一些百姓的美好家园。根据应急管理部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雹、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8402.7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倒塌房屋5万间。总体上,自然灾害形势呈复杂严峻特点,救灾工作面临较大挑战。自然灾害无情,人间有爱。从中央加大救灾响应力度,带着政策对接指导,带着实招支持帮助;到相关部门大幅提高救灾资金预拨效率,为各地提供充实的救灾“粮草”;再到各地因地制宜,不等不靠,跟进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帮扶等工作……从上而下加大灾后重建、心理疏导,展现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这些努力,不仅为受灾群众提供了急需的帮助,更为他们重建家园、重拾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
牵挂人民急难愁盼,关心群众安危冷暖。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对受灾群众的苦乐冷暖、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救灾英雄的安危健康时时放心不下。今年,我国一些地方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冬日里,受灾群众灾后重建推进怎么样?冬季取暖有没有保障?日常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各地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从受灾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把各项关爱、保障、帮扶等工作落实落细,才能有效确保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暖心过冬。
做好冬日里的民生工作,温暖往往深蕴在细节里。各地当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身边,看看床铺、观察饮食、问问健康,把群众的“第一需求”“一手信息”及时收集上来,为进一步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找准“靶心”。找准需求,才能精准供给。比如,随着“越冬越冷”,面对受灾群众的取暖需求,各地应迅速行动,启动应急预案,调拨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坚决避免出现资金截留、挪用等违规行为。除了推动中央救灾资金加快落到基层,各地还应结合今年受灾程度,以及当前群众现实需求等,加大资金统筹,推进损毁房屋修缮力度,加大冬日保暖设施投入,多措并举让人民群众温暖、舒心过冬。
温暖过冬,最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除了政府主动行动起来,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企业当心怀“大爱”,通过捐赠取暖设备、衣物等物资,为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各层面志愿者、社会人士也当发光发热,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等志愿服务,用“滚烫的爱心”传递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各地在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的同时,还应注重受灾群众的长期恢复与发展,对受灾群众关注的家园重建、生产恢复、就业保障等作出“回响”,推出实招、付诸于行,从根本上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困境,迎接更加美好的春天。(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