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网评】美《生物安全法案》搁浅再证“中美脱钩”是伪命题

【中国网评】美《生物安全法案》搁浅再证“中美脱钩”是伪命题
2024年12月12日 12:00 中国网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近日,美国国会两院军事委员会公布了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的最终协议文本。此前饱受争议的《生物安全法案》“意外”未被列入其中,这意味着相关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暂时不会被美国拉入“黑名单”。

  今年9月,美国众议院曾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生物安全法案》,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美国联邦政府与外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并特别列举了5家中国公司。该法案如获通过,将开启中美在医药领域的脱钩进程。而在本届美国国会任期接近尾声之际,该法案未被打包进国防授权法案进行审议,表明中美医药领域脱钩并不现实。

  近年来,随着全球药物研发外包服务(CXO)市场的迅速扩张,中国的CXO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所谓CXO是指制药企业为了降低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成本而将相关业务转移给外包公司。中国的生物技术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已经日渐成熟,现代医药产业链得到了快速升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大宗原料药产量约占全球40%,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对于海外制药商巨头来说,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链物美价廉,是全球医药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随着中国CXO行业的迅速崛起,如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头部企业也在美国的医药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纽约时报》曾报道称,药明康德参与了约1/4的美国药物研发,为美国市场上数十亿美元的药物生产部分或全部主要成分。今年1月,药明生物宣布计划将马萨诸塞州的生产基地产能从4500升扩大至3.6万升,全面运营后将为当地提供250个工作岗位。

  中国CXO企业为美国医药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美国反华政客眼中,这却成了中国CXO企业的“罪状”。今年1月,在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提交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中,中国被描述为“寻求在未来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该法案要求,禁止联邦政府和受联邦政府支持的企业与包括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在内的5家中国企业合作。

  美国政客只顾“反华一时爽”,对美国民众的疾苦却视若无睹。就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生物安全法案》的同时,美国社会正在陷入一场大规模的“药荒”。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美国的药品短缺已经达到了八年来的最高水平,仅在2023年第二季度,就有超过三百种药品出现短缺。另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几乎所有主要癌症治疗中心都存在化疗药物短缺的问题,60%的药剂师认为化疗药物短缺对他们的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药荒”的压力迫使美国不得不严重依赖药品生产外包。202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药品占其进口总量的23%,中国也成为美国药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可以想象,如果美国联邦政府停止与中国CXO企业的合作,那么大量美国民众将陷入“无药可医”的境地。

  从《生物安全法案》的暂时搁浅可见,美国政客也认识到了中美在医药领域无法脱钩的现实。其实,这正是中美经济结构深层互补的一个缩影。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第一消费大国,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形式的封锁围堵、政治打压只能导致两败俱伤。

  但《生物安全法案》的搁浅并不意味着中国的CXO企业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在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将迎来新一波高潮,从而进一步加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届时,《生物安全法案》是否会卷土重来犹未可知。然而美国政客须知,如果继续强推中美在医药领域的脱钩,中国的相关企业固然会损失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美国民众失去的则可能是健康和生命。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