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旅游交易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代表首次向世界推介了上海的国际医疗旅游项目,吸引了参会者的目光。
社交媒体上,搜索“老外在中国看病”,会出现大量对中国诊疗赞不绝口的帖子。“上海入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国际医疗旅游带来重要机遇。”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涉外医疗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海医会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委会主任委员顾静文说,作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上海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依托现有资源,上海正在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质国际医疗和康养目的地。
外国博主热衷分享在沪看病故事
在中国“丝滑”的就医体验,已成为不少境外博主的创作素材。一个名为《英国爸爸在中国看病,效率爆表》的帖子在B站已有近50万人次观看。这位英国的网红博主在视频中说,他的继父遇到了健康问题,在英国三个月始终无法明确诊断。这次他带着家人来到上海瑞金医院,希望在这里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
视频中,他的继父坐在轮椅上,无法行走。他无奈地说,当地医生认为他是肌肉问题,但他觉得不是。如果要做磁共振,需要排队26个星期;如果要拍X光片,需要等待大约8周。尽管基本医疗在当地免费,但漫长的等待还是让一家人觉得“crazy(疯狂)”。
在上海瑞金医院,博主一家走入国际医疗部,接诊的叶庭均医生用流利的英语和他们交流,并安排了磁共振检查。医生告诉博主一家,应该是腰椎问题,很多老人都会遇到。根据检查结果来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手术。博主一家离开时,盛赞医生的英语水平和医院的效率。
医疗和旅游,为什么能捆绑在一起?新华医院品牌拓展部主任施嘉奇告诉记者,“国际医疗旅游”这个概念有两个认识误区。首先,它并非旅游途中“顺便看病”,也不是生活在中国的外籍人士在中国看病,而是患者跨越国界前往他国寻求医疗服务的行为。
其次,很多人认为国际医疗旅游是另一种意义的“特需门诊”,病人少、收费贵,其实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国际医疗旅游的特征是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体验、与国际医疗接轨的学术合作以及多元化的支付结算方式,这样才可能吸引国际患者来华就医。
“过去,很多外国人病了会选择回国治疗,如今,上海的国际医疗服务已获得不少外籍患者的认可。”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主任顾静文一步步见证着上海国际医疗服务的发展。据她介绍,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成立于1989年,是国内最早提供涉外医疗的机构之一,已累计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提供了超过100万次门急诊服务,是上海收治外籍住院患者最多的医疗机构。去年,门诊患者就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得益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外科、康复科、感染科、皮肤科等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一名来自德国的5岁偏瘫男孩跟随母亲来到中国寻医,在华山医院接受了中国原创的神经移位手术,其瘫痪左臂成功连接至健康的大脑。孩子的母亲说:“这是中国医生的首创技术,手术一定要到中国来做!”
还有一位被海蜇“误伤”中毒导致下肢坏死的德国患者,本来是来华山医院截肢保命的,可骨科医生看了却摇头:“截了可惜,还能治一治的。”就这样,医生们给自己“找起了麻烦”,通过多学科会诊,给患者清创、抗感染等多重治疗,经历了十多次的清创、植皮等手术,最后成功保住了下肢,站着走出了医院大门。“起初保险公司有质疑,就把病历资料拿给国外知名专家评估,对方均表示,华山医院的操作流程、救治方案均无任何问题,治疗结果堪称奇迹,保险公司听后马上就理赔了。”顾静文说。
政策力挺,公立医院打响国际医疗品牌
2020年,上海在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在内的社会办医中选出10家试点机构和10家种子培育机构启动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在开展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打造上海医疗国际品牌不能只靠非公医疗,公立医院集聚着全市最高水平医疗技术,因此,上海去年9月又将国际医疗旅游试点进一步扩展至高水平公立医院。
时隔一年后,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华东医院、复旦儿科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市一医院、市六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龙华医院、国妇婴、一妇婴共13家医疗机构被正式授牌成为“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目前已全部完成“国际医疗部”挂牌工作。
今年10月1日,上海市地方标准《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实施,标志着上海国际医疗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10月25日,上海发布《深化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创新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模式,拓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市场。
由于是试点,没有模板,各家医院放开手脚,各显神通。
在肝移植领域,上海仁济医院是全球知名的医疗中心之一。马来西亚的1岁8个月宝宝凯拉自出生后便饱受黄疸困扰。即使在当地接受手术,还是反复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肚子也越来越大,只有肝移植手术才能挽救她的生命。从马来西亚到上海跨越近3700公里,凯拉今年在上海仁济医院的肝脏外科接受了来自妈妈的部分肝脏。一个肝两个人用,凯拉在上海获得新生,马来西亚当地媒体用大篇幅报道了这个故事。
上海新华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工作以来,在高难度脊柱侧弯、宫内儿科疾病诊治、视网膜母细胞瘤、小儿外科等领域开展治疗。该院镜朗国际医疗部打造了跨境就医患者从签证支持、结算服务到多语种服务等一站式国际旅游医疗试点的服务模式。
14岁的印度少年患上极为罕见的“僵人综合征”——抗甘氨酸抗体阳性的进行性脑脊髓炎,脊柱侧弯几乎对折,严重影响心肺功能。他曾被多个国家拒诊,最终来到中国上海,至新华医院求医。今年1月,印度少年由脊柱中心杨军林教授主刀完成了重度脊柱侧弯后路矫正术,成功渡过围手术期各类难关,得以顺利康复。目前,他已能够摆脱助行器自行站立行走,身高也从术前138cm增加至162cm,长高了24cm。
俄罗斯的女孩吉寒娜患上了视网膜母细胞瘤,当地医生遗憾地告诉孩子母亲,眼球大概是保不住了。经病友介绍,母女俩来到上海新华医院寻求最后的希望。
中医药治疗也是国际医疗旅游独特的魅力所在。像拔罐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在欧美体育娱乐圈已经火了很多年,拥有一大批海外“中医粉”。2016年,美国有线电视网就在“20个来华旅游推荐”中,将中医诊疗列入榜单,还重点介绍了龙华医院。
多层次服务体系建设尚需加速
数据显示,2024年的前三季度,13家试点的三级医院国际医疗部的门诊累计服务人次同比增长约25%。有多个国家的患者专程来上海就诊,包括荷兰、波兰、格鲁吉亚、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疑难患者。
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对上海意味着什么?施嘉奇认为,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原则的前提下,打开国际视野,加入到全球医疗竞争的大浪潮中,不仅可满足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还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一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在顾静文看来,上海已具备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良好基础:探索起步早,有着“先行”优势;交通发达,国际交流便捷;此外,上海拥有大量国际化人才,医生英语水平高,还有不少会讲法语、日语、德语等语种的医生,能够提供良好的语言沟通服务。
当然,国际医疗旅游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仍会存在一些障碍。比如,医疗知识十分专业,不能有一点偏差;又比如,发展国际医疗还要更多地依靠保险的渠道,特别是商业健康险。
中山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陈丹在名为《“国际医疗旅游”中山经验》的演讲中谈到,多语种的服务是国际医疗部区别于特需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山医院国际医疗部在中文、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服务方面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小语种,由于患者量不是很大,只能采用机器翻译。
中山医院国际医疗分为两块,总院的国际医疗部定位严肃医疗,位于松江的佘山旅游区定位健康管理。2023年,医院全年接诊境外患者的数量超过3500人次。医院在努力打开预约端,但是受到公立医院体制内运营管理、采购系统等各种限制,口径还不够广、不够精准,还需要不断完善。
“对于翻译的问题,我们可以请到专业的翻译老师,在关键的时刻协助医患交流。当下更需要拓展与商业保险的合作,畅通理赔渠道。”施嘉奇告诉记者,外国商业保险的“代码”跟国内不同,报销路径不同,由于保险品种繁多,无法一一对接,这是制约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新华医院正在布局国际医疗服务质量认证和国际商业健康保险支付制度。
在首届东方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付晨表示:“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上海可能是其中一站,但估计不是最喜欢的目的地,他们更喜欢去西安、杭州、北京。医疗和旅游如何相互赋能,要在全国的范围来考虑。”
从影响力来看,上海的高水平医院与国际上的高水平医院相比仍有差距。从发达国家专程来中国看病的患者还不多,由于对中国不熟,语言不通,他们更倾向于去欧美。目前国外患者在华就诊的情况还是旅途中突发疾病为主。这两年,随着国内一些名科和名医的知名度上升,加上海外博主的传播,来中国就医的外国人渐渐多了。“拿一个学科、病例数、治疗效果、医疗质量指标来比,我们不比发达国家差,但是我们的国际影响力还差很多。主要是我们没有那么多国际病人、国际医生和国际指南。”付晨坦言。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