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在国新办1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介绍,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工程从战略上、全局上优化了我国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截至12日,工程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沿线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显著提升,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惠及1.85亿人 综合效益凸显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通水以来,工程运行安全平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益显著,王道席从四方面进行了说明。
在优化水资源配置方面,南水北调已成为北京、天津等北方许多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建城区供水全部是南水,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形成“T”字形的供水“大动脉”。随着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供水进入常态化,天津、河北等地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水质保护措施,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中线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及以上。北京市自来水的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到了现在的120毫克/升,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世世代代喝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方面,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工程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的生态用水,初步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利用汛前富余水量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生态补水量累计超118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的母亲河永定河于1996年断流后,在2021年8月实现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近三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东线沿线湖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东线北延工程连续三年助力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
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方面,工程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北方重要经济发展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生产的商品、粮食、能源等产品通过交通网、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我国南北方的优化配置。南水北调累计调水767亿立方米,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的GDP增长。
维护“三个安全”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维护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对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至关重要。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爱国介绍,维护工程安全方面,中线工程沿线两侧设置全封闭隔离网,安装10万余支安全监测仪器、1万多部相关监控设备,并综合运用北斗卫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技术,结合人工巡查,实现工程运行状态全天候监控。配备16支应急抢险队伍,确保大汛大灾和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维护供水安全方面,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统筹分析水源区来水和受水区用水需求,实施精准调度。东线工程通过沿线的河道、湖库水位流量和泵站运行等各类监测数据优化实时调度;中线工程通过自动化调度系统,实现对全线64座节制闸、97个分水口等设施实时调控。
维护水质安全方面,中线工程全线设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0个水质固定监测断面。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介绍,目前丹江口水库的16条主要入库河流全部设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库区有关地方建立水质安全保障智能监管系统。同时,对汉江干流及有关主要支流共15个主要断面设置了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将入库河流水质达标情况和水源地安全评估结果纳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加快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
2022年7月,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首个重大项目——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全长195公里,采用隧洞输水,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将把中线的年调水量从95亿立方米提升到115亿立方米。“截至目前,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掘进已超过3.3公里,沿线21条支洞掘进总计超13.9公里,累计完成工程投资65.4亿元。”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谈到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情况时表示,这几年正深入推进东线后续工程的前期工作,以及西线工程的论证、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东中线一期工程的竣工验收。二是继续高质量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三是针对中线沿线交叉河道较多的情况,全力推进中线沿线防洪安全保障工程建设,确保中线工程的安全。四是加快构建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工程,提升工程调配运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科学精准调度和管理工程。五是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坚持遵循规律,研判和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优化战略安排,持续深化后续重大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快形成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张祥伟说。
(本报记者 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