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肃穆,草木含悲。今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与屈辱;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警惕忘却;国行公祭,更是告慰先辈,矢志复兴。
不能忘却,当牢记屈辱。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今天,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40多天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戮。奸淫、放火、抢劫、枪杀、活埋、火烧,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消逝。战争的伤痕撕裂了整座城市,硝烟与哀号笼罩在每个遇难者的头顶,南京城的街头血流成河。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今天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以强大的国家实力护佑百姓岁月静好。
不能忘却,当警惕忘却。“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精辟深刻、意义深远。战火的硝烟在历史的潮水中渐渐退去,然而国家的耻辱和教训却在残历碑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昭昭前事,累累弹痕,仿佛在警醒着后人:时刻保持警惕,血的教训不能忘却!古人云,知耻近乎勇。只有对曾经的耻辱史思考得更深刻,才能对民族之魂看得更清晰。精神上选择了逃避和怯懦,便丢失了灵魂和血性,而选择了耻辱和挨打!透过曾经的伤疤,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丝丝疼痛,而有了“痛”的存在,才能有更加强烈的“勇”。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但忘记则意味着背叛,倘若忘却了耻辱和伤痛,必然会失去戒备、放松警惕,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在安逸中渐渐消沉、堕落,当醒悟过来时却为时已晚。
不能忘却,当矢志复兴。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苦难历史带给中国的深刻教训。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曾经被侵略者蹂躏的这块土地上,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这块土地上,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何尝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但历史同样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也要看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纷繁复杂,唯有激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才能筑就民族复兴的坦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