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张馨月 记者 杨怡晴 郴州报道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位于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的沙洲村,是徐解秀与三位女红军“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如今,这里正在书写“一村富”带动“共同富”、以“一域红”带动“全域旺”的新时代“山乡巨变”。
资源环境条件优、产业发展基础好、融合发展潜力大的环沙洲区域,以沙洲村为龙头,统筹推动环沙洲区域沙洲、快乐、五一、韩田、秀水、文市、新旭、新东、楼江、东山、文明社区等“十村一社区”联动发展,打造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
通过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当地有效提升了乡村环境“高颜值”,促进了农业发展,更有效提升土地的“含金量”,带动了农民增收,进一步擦亮沙洲村新时代红色地标,续写好“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新篇。
“半条被子”让沙洲吃上“旅游饭”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到文明司休整,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徐解秀不肯收,女红军就把被子剪成两半,一半送给徐解秀。”
距离市区近,交通方便快捷,基础设施完善;耕地面积1.3万亩,园地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10.3万亩,山水风光秀美,资源丰富,环境优良,红色底蕴深厚……发展乡村旅游,沙洲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随着“半条被子”故事广为人知,沙洲村从2017年开始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红色故事、绿色生态让沙洲村吃上了“旅游饭”。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2017年因沙洲景区扩建而成的沙洲瑶族村民俗广场,占地面积4450平方米,配套建设了“半条被子”雕塑、商业一条街、旅游厕所等设施,设有特色农产品专售商铺摊位135个,实现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深度融合,成为游客打卡地、农产品销售集聚地。
“红军主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防病治病,修房补窗;村民则帮助红军战士洗衣……”位于沙洲村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卫生部旧址,是当年红军战士与当地村民建立“鱼水情深”关系的生动见证,如今也被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沙洲村,这里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还通过场景再现,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到那段红色岁月的艰辛与温情,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依托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打造环沙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农文旅融合,农事体验、劳动教育、农业科普等活动广泛开展,环沙洲万亩特色水果示范基地、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红军广场、田园综合体……大批景点和配套设施纷纷建成,推动红绿古、农文旅、景镇村“三个融合”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以上。
沙洲村变得更美了,沙洲百姓也更富了。
田旅综合让百姓吃上“手艺饭”
“人进来了,东西就带出去了。”
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提升了大沙洲景区承载力、吸引力,带动了红色文旅、特色水果、绿色金银花“三大产业”蓬勃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沙洲乡村振兴瑶绣共富工坊结合沙洲本土实际,融入沙洲红色元素,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一种瑶绣产业模式,前期投入资金50余万元用于工坊建设和瑶绣培训,让沙洲瑶族村及周边村民学得一技之长。
在其带动下,现有沙洲村品牌的瑶王锤、扇子、挂件等文创产品20余种,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人以上,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万元,实现了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半条被子”也被产业化照进现实,梦洁沙洲情工旅产业园年产被子50万条,从本地小黄姜中提取活性成分,合成植物改性纤维投产。现有电商企业18家、农村合作社88家、强村公司4家、共富工坊3家,市场主体活跃。
文明瑶族乡是中国奈李之乡,现有水果种植面积7.2万亩,其中奈李5.2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环沙洲区域水果面积1.4万亩,双季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小黄姜种植面积4000余亩,辣椒种植面积2200余亩,农业产业基础较好。
在农业资源优越的条件下,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投资2600万元拔地而起,涵括了水稻、辣椒、小黄姜、柰李、猕猴桃等产业基地,是集采摘、观光、科普、体验、教育、团建和智慧农业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农业科普基地,每年开展农民培训2000人次以上、农业科普10万人次以上,实现红色教育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基地每年吸纳周边群众务工100人以上,人均务工收入可达1.2万元,助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一村富带动十村富、一业兴带动百业兴。”沙洲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有利于贯通产供加销、融合农文教旅,有利于将大沙洲建设成产业共荣的丰收果园、乡村共建的山水田园、和美共创的多彩乐园、幸福共享的宜居家园,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特色产业同步发展、环境整治同步实施、民生事业同步改善……如今,漫步于沙洲村,花果飘香,产业兴旺,百姓正依托文农旅融合产业逐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