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新质生产力
未来能源是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北京市正加快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联合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逐步解锁未来能源领域的新模式与新潜能。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及相关企业,近距离采访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们如何以前沿科技赋能,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动能。
全球最大加氢站引领氢能科技创新
步入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海珀尔加氢示范站映入眼帘。该加氢站日均最大氢气加注能力为4.8吨,可满足500-600台燃料电池车用氢需求。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产业服务部总监谢韬向北青报记者介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功能涵盖氢能研发、利用、制造、展示、交流等方面。目前注册入园企业近200家,入园办公企业近70家。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11月示范区北区建成投运,构建起以加氢示范站、体验展厅、科技园区为载体,产业基金、企业联盟、专项政策、实训基地等为支撑的“3+N”氢能产业生态体系。目前南区一期、二期已建设完毕,新建科研办公楼、生产厂房、测试车间。据悉,南区三期计划于2025年投入运营。
年轻科创团队打造国产质子交换膜
北青报记者来到总部位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北京清驰科技有限公司。清驰科技董事长郑虓为记者展示了清驰科技的核心产品——厚度仅为12微米的“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这是燃料电池、水电解制氢等工业的核心部件。
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年轻科创团队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支持创建。公司聚焦氢能和储能行业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PEM)的研发生产,致力于实现关键技术和部件的国产化稳定供应。
郑虓进一步告诉记者,核心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为30岁,成员主要是80后、90后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如今团队打造自有知识产权工艺技术,完成了全环节国产化的高性能燃料电池和液流储能电池质子交换膜的开发,改变质子交换膜依赖单一进口来源的情况。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使用清驰科技质子交换膜,由大兴氢能示范区企业配套燃料电池系统的大功率重卡已在北京投入运营。“三一氢能49吨重卡,这种最重的重卡用的就是清驰科技的质子交换膜,累计跑了两三万公里,没有任何问题。”
探索氢能多元化应用
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甲醇重整制氢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相艳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与清驰科技以燃料电池为使用场景研发的质子交换膜不同,海得利兹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是一类工作温度通常在120℃-200℃之间的燃料电池技术,可直接利用非纯氢或者醇、氨等重整气作为燃料对外提供电能与热能。
源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十年的研发积累,海得利兹这支贯通产学研用的科创团队突破国际技术垄断,发展形成了甲醇制氢、高温质子交换膜、高温膜电极、高温电堆、甲醇重整高温燃料电池发电模块与热电联供系统以及测试平台等自主核心产品矩阵。
除了工业场景的使用,海得利兹也在探索更多民用使用场景。在山东省聊城,海得利兹与当地合作,利用10kW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项目,为激光产业园办公楼一层提供独立照明用电、室内供暖与充电桩供电等功能。2023年,海得利兹和北京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氢能西瓜”项目,为大兴区庞各庄镇氢能农业西瓜育苗大棚热电联供。文/本报记者张知依
责任编辑:朱佳琪(EN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