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隔江对峙,一泻千里的怒江在千万年时光中奔腾,激浪回荡山谷,诉说着悠长的岁月。
1954年8月23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曾被称为莽荒之地的怒江大峡谷,从原始社会走进现代文明社会,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70年峥嵘岁月,70年砥砺前行。峡谷大地,江河奔腾,千峰叠翠,新景如画。
基础大变样 大道通四方
岁末寒冬,独龙江峡谷两岸草果地、田垄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
独龙江乡巴坡村曾经的赶马人迪要华开着新买来的货车,给周边草果种植户送去草果遮阳网。“柏油路连村入组,跑6个村委会也就一天的时间。”迪要华说,现在,独龙族群众寒天不猫冬,都为来年的丰产增收忙碌着。
独龙江,祖国西南边陲“秘境”。曾经,独龙族群众住草房、走驿道、攀藤桥,贫困如影随形。20世纪90年代,独龙江乡仍然处于整乡整族深度贫困状态。
党的十八大之后,独龙江各项建设按下快进键。2014年,高黎贡山公路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江乡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5G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35千伏联网工程完工,汽车开进山寨,现代化草果加工产业园投入运营,产业路、“草果溜索”遍布江岸密林……道路通畅,百业兴旺,独龙江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四山夹三江”的特殊地形地貌和一山一寨子、一坡一村落的居住环境,让生活在怒江、澜沧江、独龙江峡谷两岸的各族群众对“通达四方”的便捷交通期盼更为强烈。
坚持交通先行,打开锁闭山门。70年的不懈努力,怒江州建成各类跨江桥梁160座,构建了北上西藏,南下保山,西进缅甸,东连大理、丽江、迪庆的通边达省交通网。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兰坪丰华机场建成通航,美丽公路宛若一条丝带,惠及沿线3个县(市)19个乡镇(街道)30万余名群众,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客车,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88%。
从“双脚赶路、过江靠溜”到“出门有路、抬腿上车”,70年来,怒江州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最北边、只有6户人家的南代村民小组,柏油路正在延伸,一座新的跨江汽车吊桥建成通车,崭新的木制民居陆续迎来了各地的骑行爱好者、徒步探险者,“锁”在深山峡谷的绝美风景出现在游人视野里。“有路有桥,网络和手机信号也有了,开民宿、客栈,当导游。”从北京务工回来的村民杨尚明对未来充满憧憬。
一路通,百业活,一域兴。条条道路,座座桥梁,让峡谷大地现代化发展更好地铺陈开来、延伸向前。高山村寨、乡镇集市,车来人往,新楼林立,绿树环绕,瓜果飘香,走向万象更新的春天。
产业大发展 百姓乐开颜
走进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江末村,千亩芒果、石榴绿意盎然。
“以前只晓得种苞谷,温饱都成问题。现在,靠绿色产业,买了摩托车、汽车。”村民欧乔从高山搬迁至永福社区,在荒坡种芒果、石榴,既绿化了坡地,还有了稳定的收入。
三江纵横,山高谷深,种一山坡,收一箩筐。怒江州自然禀赋之于农业并非优势。种树兴果,盘活峡谷万重山,是怒江州的现实选择。
福贡县石月亮乡米俄洛村广袤的山野里,草果种植大户十月普与乡亲们正在草果地搭建木桩、施基肥。十月普种了40多亩草果,每年能给家里带来五六万元收入。
以前,米俄洛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如今,靠草果产业,家家住新楼、户户有汽车,群众的生活如草果一样红火。
绿色生态是怒江最重要的发展依托和最长远的发展优势。几十年来,怒江逐绿而行,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绿色宝库”提档升级,“绿色家底”更加殷实。草果111.45万亩、咖啡3万亩、茶叶6.5万亩、小浆果9500亩,一批参与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在峡谷各地生根见效。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两岸,草果、咖啡、花椒、柑橘飘香,房前屋后,桃树、核桃硕果满枝,昔日的百元地,成为千元地、万元地。绿色香料园、草果庄园、咖啡庄园游客熙攘,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诗意峡谷找到了一条满是生机的绿色发展路径。
出行有车,居住有屋,增收有路。70年艰苦奋斗,怒江农业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昔日“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上楼下圈”的吊脚房、木草屋尘封于岁月深处,10.2万名群众喜迁新居,城镇化率跃升至54.21%。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民族地区农房功能提升试点等项目惠泽7.2万户群众,山村蝶变,风景如画。
民族大团结 更好日子在后头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泸水市称杆乡玛普拉地村“托幼一体化”幼儿园里,阵阵歌声,给原本宁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热闹,也温暖着山里人的心。
“幼儿园开到家门口,党和人民政府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村民密花英站在教室外,看着3岁的孩子跟着老师唱歌,满心欢喜。
泸水市上江镇丙贡村村民王挂仙在卫生室做完针灸,“刷脸”报医保。“现在,在村卫生室就可以针灸、理疗,非常方便。”谈起现在医疗条件的变化,王挂仙颇有感触。
教育优先,医疗惠民,文化兴州……70年来,怒江社会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一幅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正次第铺开。
清晨,福贡县架科底乡阿打村一片静谧,94岁孤寡老人阿恰哈站在门口,好像在等待什么。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两个快步赶路的身影出现在道路上。
“吃早饭了没?回屋去,我们先清理卫生,再和您聊。”扶着老人进屋落座,阿打村“村嫂”志愿队队长胡玉梅与母亲妮邓相分头打扫房屋。
历史长河中,在守好边疆国土的代代相传里,在生产生活发展中,怒江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新时代,各族群众以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为指引,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深耕在怒江之畔、重山之上。
华灯初上,泸水市同心社区百姓大舞台歌舞飞扬,傈僳族、汉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等搬迁群众用心排练着自编自导的节目,准备参加傈僳“阔时”文化节。
经济跨越发展,生活持续改善,休闲之所渐多,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亦随之丰富。
70年来,怒江州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让民族团结进步有了坚实的基础;各民族大团结,怒江州的繁荣发展有了保障,社会更加稳定,边疆更加巩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傍晚,独龙江乡巡山回来的护林员李玉花约了同村的几个妇女,在庭院编织独龙毯。“编织一张独龙毯,就有几百块的加工费。”李玉花说,日子越来越好,但不能闲,更不能坐在墙根晒太阳,“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着怒江州发展,牵挂着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尺素情深,纸短情长,让一步跨千年的怒江各族群众倍感温暖、信心倍增。以当好“收信人”“答卷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感恩奋进,齐心协力建设和谐幸福美丽新怒江。
星移斗转,岁月如歌,大怒江一往无前,昼夜不舍。
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注脚中,怒江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扛起行囊”再出发,坚定前行信心,锚定目标任务,孕育蓬勃希望,与全省各州市一道砥砺前行,春山可望。
云南网记者 李寿华 普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