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5周年,央广网特别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申”音明信片》。聚焦人民城市上海实践,记者走街巷、访弄堂,以“明信片+声音”的方式,记录百姓身边的“小故事”,折射城市发展“大变化”。听,一张张明信片里,都是百姓心目中“人民城市”的生动写照。
【一张宝妈寄给宝宝屋老师的“明信片”】
讲述人:七七妈妈李依纯
我家宝宝是去年七夕出生的,所以他叫七七。
我生七七时已经38岁了,在妇产科算是“高龄产妇”。我负责着一家国际传媒公司,工作十分繁忙。临近分娩我还在开电话会,跟进项目。生完孩子一周就开始在家办公,两周就去公司上班了。于是,我妈“挺身而出”帮我带孩子。但她也已年近七十。说实话,我一直都挺担心她老人家的。
还记得,我们抱着七七从医院回家那天,天气特别炎热,七七不哭不闹,安安静静。我们一家都高兴,觉得他是个“天使宝宝”,不吵大人。我妈特别有信心,觉得自己一定能帮我带好这孩子。结果,回家的头一晚,七七就闹了一晚上,几乎是不带喘气地哭。我们缺乏育儿经验,一筹莫展。第二天一早,我妈的脸色特别憔悴,我特别心疼。
漫漫带娃路由此展开,上班时,我经常担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没法专心工作。下班后,孩子晚上醒,大人也得跟着醒,常常睡不好觉。
我家就住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党群中心附近。我们知道这里有个宝宝屋,十分向往。大家带着娃在小区遛弯的时候,打听了一番,得知1至3岁婴幼儿可以去宝宝屋,那里有老师帮忙带娃,还是免费的。于是,当七七快满一岁时,我们就带他上宝宝屋去了。
第一次去宝宝屋,我就特别满意。首先,这里特别安全,所有的玩乐设施都做了防撞设计,不怕宝宝磕磕碰碰的,这比在家玩安全多了。其次,这里的玩具特别多,玩乐的场景也很丰富,有“小厨房”、音乐室等,我们在家是不可能置办这么多玩具的。这里还有老师为宝宝们上课,也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七七可兴奋了。
起初,我们只是出于减轻老人带娃的负担去宝宝屋的,没想到,七七在这里获得了成长。自从七七去了宝宝屋,睡觉变得规律了,作息也好了起来。每天到家后,他就安静地玩一会儿,不再像以前那样闹腾,而且还变得有礼貌了,越来越像个懂事的 “小大人”。七七还在这里学会了走路。有一天,我回到家,看到七七站在那里朝着我笑,然后一步步向我走来,我心中满是感动,眼泪都差点掉下来。最近的体检,医生告诉我们,七七的成长速度属于中等偏上,这个结果令人欣慰。
我上网查阅了解到,2022年,上海市启动社区宝宝屋试点建设,为1至3岁婴幼儿提供家门口的计时托、临时托服务。咱们江宁路街道这个宝宝屋是上海市首批社区托育点。
听说,我们静安区已经有23个宝宝屋,覆盖了全区街镇。咱们全市也有60%的街镇设置了240家社区托育宝宝屋,提供约2.5万个托育名额。这些宝宝屋的出现,贴心又温暖。愿这样的惠民举措越来越多,孩子们都能在优质的托育环境里茁壮成长,我们的城市也因这些暖心的服务而更加美好和谐。
监制:顾梅 常青
策划:冯丽 王文伟 李红笛
记者:沈梅 唐奇云
设计:李彬 王仁靖
片头: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创作中心副主任 孙逊
鸣谢: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