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县 冬季果蔬产销两旺
时下,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各类冬季瓜果蔬菜迎来了丰收。
在按板镇文牍村收购点,农户们从三轮车、摩托车、皮卡车里卸下无筋四季豆,称重、记录、结算。按板镇文牍村、玉河村两个收购点每天能收购无筋四季豆30吨左右,预计全镇800余亩小金豆收获完成后,产值可达180余万元。
振太镇兴隆村辣椒种植基地里,一个个红辣椒挂满枝头,农户们正抢抓时节采收上市。今年,兴隆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流转33户农户闲置土地种植辣椒140亩,平均亩产1000公斤,预计总收入84万元。同时,周边村组2000余名农户通过参与辣椒种植、采摘等环节,务工增收20余万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冬闲农不闲,镇沅县的丰收季并未因冬季的到来而结束。在按板镇和振太镇的农户们采收蔬菜的时候,者东镇者整村果农彭学艳正忙着采摘黄灿灿的甜橙。3年前,彭学艳抓住墨临高速公路通车的机遇,把家里的20余亩空地打造成果园,迈入农旅融合的赛道。“最近柑橘类水果和甘蔗成熟,开始采摘售卖,也吸引了很多周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一年下来大概有10多万元收入。”彭学艳说。者东村的果农李今云同样将自家的人参果园发展为“销售+旅游”的综合体,在社交平台发布日常种植管理视频,吸引游客到果园游玩,发展“采摘经济”。
从新鲜的蔬菜到香甜的水果,从“家门口”就业到线上线下结合销售,从农业到农旅结合,镇沅县的农户们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冬季果蔬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走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24年,镇沅全县种植冬早蔬菜5.6万亩、人参果3588亩、柑橘类水果3.6万亩,预计产值5.6亿元,冬季果蔬产业“钱”景光明。
云报全媒体记者 高玥 胡梅君 通讯员 丰诗有
双柏县 白扁豆开出致富金药方
连日来,双柏县安龙堡乡白扁豆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季,放眼望去,一簇簇白紫相间的小花装点着田间,一片片翠绿饱满的豆荚缀满枝头。近年来,双柏县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订单式农业和培育特色品牌,万亩白扁豆产业正逐步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药方”。
安龙堡乡种植白扁豆已有50多年历史,受限于传统种植方式,曾经的产量和效益并不理想。今年以来,安龙堡乡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派出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改良传统套种模式,推广“搭架子净种”技术,白扁豆产量显著提升。此外,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保障销售,保障群众利益。安龙堡乡安龙堡社区党总支书记施政强介绍:“今年社区种植白扁豆达2500亩,种植面积创新高,群众信心十足。”
为推动白扁豆产业规模化发展,安龙堡乡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经营管理,标准化生产种植。村民将富余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仅能获得地租收入,还能通过种植、采收等环节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地租+务工”的双重增收。目前,全乡已建成2个标准化白扁豆种植基地,种植面积2万亩,预计产值4400万元。
双柏县不仅推动白扁豆产业提质增效,还探索发展金银花、茯苓等其他中药材种植。目前,安龙堡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万亩,带动2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种植户平均增收3000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了从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体系。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晓宇 通讯员 李维芳 赵永炟 文/图
隆阳区 透心绿蚕豆增产又增收
冬日暖阳下,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食作物育种示范基地的40亩保山透心绿蚕豆苗长势良好。“通过这块基地,我们把保山透心绿蚕豆的种性提纯稳定下来,选育出优质的种子,供群众大面积种植使用。”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张朝钟介绍。
保山透心绿蚕豆是隆阳区特有的地方蚕豆稀有品种,2013年4月15日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历史已有200多年。
与一般蚕豆相比,保山透心绿蚕豆的豆粒小巧玲珑,种皮、种脐洁白光亮,豆瓣通体翠绿、绿透于心,故称之为透心绿蚕豆。透心绿蚕豆鲜豆粒和干籽粒能加工成多种食品,深受大众喜爱。
今年以来,隆阳区农技推广部门加大投入,建基地、隔离网室、种质资源库,在提纯复壮、恢复品种优良性等方面下功夫,保持和提高优势种性。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豆薯杂粮产业组组长田文伟说:“今年,我们团队启动品种登记工作,与加工企业建立4个基地,其中育种基地100亩、品种繁育基地100亩、一级种繁育基地2500亩。现在,4个基地农作物长势良好,我们的品种、技术得到推广,群众得到实惠,企业的加工原料得到保证。”
在辛街乡水眼村透心绿蚕豆种植大户孙文冲的田地里,今年10月底种下的40亩透心绿蚕豆长势喜人。“我种绿蚕豆已经7年了,以往种一般品种,亩产量150公斤、收入1200元。近两年,区农业农村局农科所推广透心绿蚕豆,有了他们的技术支持,现在每亩收入1400多元,亩产量增加到175公斤以上。”孙文冲开心地说。
保山透心绿蚕豆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陈蔺介绍,近几年,公司通过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建立了优质的原料基地,原料品质得到保证,年收购量2000多吨,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
据介绍,隆阳区常年种植保山透心绿蚕豆7万亩左右,总产量1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1.3亿元,平均亩产150公斤、亩产值1600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杨建金 陶江龙
屏边县 食用菌联农带农显效益
时下,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前进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榆黄菇迎来采摘旺季。走进厂房,只见整齐排列的菌棒上,一丛丛榆黄菇簇拥而生,色泽润滑、晶莹明亮。
在菌棒架间,基地管理员马永贵正同采菇工人们一起摘菇。他们小心翼翼地扶住菇群,轻轻一揪,一丛鲜嫩清脆的榆黄菇就摘了下来。
“最近家里没什么农活了,我就到基地务工,主要采摘榆黄菇,每天能采摘5篮左右,工资按天结算,一天能赚100元。”前进村村民赵永芬说。
“厂房里主要种植榆黄菇,设计种植规模为10万个菌棒,采取全智能化控温控湿技术种植,栽培出的菇品质较好,一个菌棒能够摘四五次。”前进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管护公司负责人罗啟龙介绍,基地还配备了冷库和烘烤机,可以同时制作销售鲜品和干品,“按目前鲜品每公斤5元、干品每公斤40元的市场价计算,销售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为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玉屏镇引进云南汇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村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闲置场地和林下土地资源,由公司向合作社和农户统一提供菌棒、统一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统一回收产品,构建起集食用菌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村级公司(合作社)发展、农户参与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
“我们村主要种植北风菌、虎掌菌,出菇周期短、采摘次数多,农户们比较喜欢这种短平快的产业。”在新荣村林下种植基地,村党总支书记陈林正在指导工人种植北风菌,他对今后带领群众增收信心满满,“我们采取‘村级公司+农户’模式推广种植,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联农带农共同致富。”
“榆黄菇、北风菌、虎掌菌等食用菌品种的种植技术和管理都比较简单,出菇率高,实现经济效益快。公司会全方位提供现场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出菇品质。”云南汇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指导沈建伟说,镇上的屏边县乾宇商贸有限公司已投资150万余元发展榆黄菇、北风菌、虎掌菌、赤松茸等食用菌产业,拟建设厂房种植基地1个、大棚种植基地2个、林下种植基地2个。
云报全媒体记者 饶勇 通讯员 窦辉 文/图
元江县 小柑橘长成优质好品牌
冬日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甘庄街道,山岗层峦间,万亩柑橘成熟,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果农们穿梭其间,忙碌采摘,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甘庄街道它克村果蔬交易市场,工人们熟练地搬运、挑拣、打包,一箱箱柑橘整齐排列,等待运往全国各地。果农鸭绍斌看着自家椪柑顺利装箱上车,脸上满是笑容地说:“今年价格平稳,大果每公斤6元、中果约2.5元。村里新建的果蔬交易市场很宽敞,方便收购商收购,我们的运输成本也降低了。”
采摘空闲时,村民也能在交易市场做零工,打包一天120元、搬运一天200元。从10月底到12月,收购商每天要用工200多个,村民李海艳说,自己每年光零工收入就有7000多元。
近年来,它克村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依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发展桃子、柑橘、芒果等经济林果。在品种选育和科技培训上狠下功夫,同时不断完善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畅通农产品销售道路。
它克村海拔1502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甘庄街道柑橘种植的先驱地。随着柑橘产业蓬勃发展、效益提升,返乡创业青年不断涌现,“95后”的龙海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2020年引入无人机撒药技术,以每亩30元的价格为农民提供植保服务,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与果实品质收益。他还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注册商家,借助直播带货,全力打造它克柑橘品牌。
它克村的果蔬交易市场还辐射带动了果洛垤村柑橘产业稳步发展。果洛垤村果农普金城种植椪柑已有17年,在合作社带领下,他持续更新种植技术,亩产量已超过3吨。他说:“村里每年至少开展两次病虫害防治培训。村委会还注重培养致富带头人和新农人,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
近年来,甘庄街道积极探索“党组织+基地+农户+经销商”的联动发展模式,结合柑橘产业发展,鼓励适合种植的村组积极发展种植,邀请专家指导种植技术,不断抓实抓好万亩柑橘基地建设,为农产品稳产提质提供保障。同时,各村(社区)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与企业、收购商对接联系,集中采收,拓宽销售平台、稳定收购价格,做强甘庄柑橘品牌,向更广阔市场进军。截至目前,街道柑橘种植面积约2.8万亩,现有农(林)业适度规模种植基地825个,其中柑橘种植基地95个,柑橘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苏榕 通讯员 方璐 刘政佳 文/图
寻甸县 马铃薯拓宽乡村振兴路
“今年种的马铃薯品种、品质都不错,光卖马铃薯我家就增收15.7万多元。”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横河村委会则莫村村民阮卫平笑着说。
六哨乡是寻甸县有名的马铃薯种植乡镇。过去,当地群众种植的马铃薯大多用来饲养家畜,卖不上价。“近年来,六哨乡聚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一年接着一年干,让马铃薯变成了致富薯。”六哨乡乡长周梦雪介绍,目前,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13.5万亩,产值达4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
六哨乡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优化产业布局、鼓励科技创新、培强龙头企业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产业,构建集种薯繁育、生产、推广、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马铃薯产业体系。
在加强精细化管理方面,积极开展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推动马铃薯产业形成了品种选育、种薯扩繁、贮藏、销售的产业链条,推动马铃薯产业向机械化、标准化发展;不断尝试科学种田,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为马铃薯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同时,拓宽营销渠道,当地采取“农户+龙头企业+经销商”多元化的销售策略,依托龙头企业优势与全国大型连锁超市、直播平台、经销商对接,确保马铃薯销售渠道稳定。围绕立秋节、洋芋花节两个彝族传统民俗节日,吸引消费者关注,提升地理标志“寻甸高山土豆”品牌影响力,做大马铃薯产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六哨乡党委书记杨杰说,六哨乡将按照“党组织+农技部门+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深挖马铃薯种植发展潜力,鼓励广大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户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展标准化种植,走上布局科学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新路子,让马铃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雁群 通讯员 吉命古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