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嘉兴12月25日消息(记者 尚天宇)“这醉仙楼正在南湖之旁,湖面轻烟薄雾,几艘小舟荡漾其间,半湖水面都浮着碧油油的菱叶,他放眼观赏,登觉心旷神怡。”这里,是金庸笔下的江南水乡,是浙江省嘉兴市。
嘉兴地处吴越交界之处,东海、太湖之间,江河湖海纵横汇聚,孕育了南湖。如今,这块温婉可爱的“碧琉璃”焕发了怎样的光彩?
与文化共生
在嘉兴海宁市袁花镇赫山房,依水而建的金庸故居就位于此,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几户民房。
1998年4月的一天,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应忠良正在伏案仔细阅读图纸。那时,他是海宁市市长,这张图纸,则是金庸故居赫山房的旧居平面草图,那一年,他在香港见到了金庸,并且一起讨论金庸故居的重建修复。
“金庸祖居是座大宅院,共有五进。第一进叫‘澹远堂’,庭院中有桂花树和芭蕉……”在采访中,应忠良回忆道:“金庸听说我们要修复他的故居,很高兴,他还说会把一些小说和手稿放在故居展示。”
提及修复金庸故居的原因,应忠良说:“当时金庸小说火遍大江南北,金庸迷特别多,我觉得金庸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是有文章可以做的,以后很有可能成为一门学问。”
在原先地基的基础上,海宁开始了对金庸故居的恢复重建,同年九月,金庸故居主体工程落成。“当时还没有修旧如旧的概念,我就觉得不能去破坏它,要保留物件原本的历史信息,尽可能地去复原。”
应忠良说:“名人故居和名人文化,都是一种精神财富,都是我们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让它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亡。”
在海宁,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古建修复师傅,他叫郑士璞,今年80岁。刨花、打孔、打磨……见到他时,他正在工作间里制作木结构栏杆。
“金庸故居是几十年前重建的,我们现在主要做一些屋面修缮工作,检修房屋整体情况,避免漏雨或者白蚁腐蚀,必要时也需要将一些木结构进行替换。”几十年来,郑士璞参与的古建修复多达上百处,除了金庸故居之外,他还参与嘉兴子城遗址、海宁盐官古城等多处古建的修缮。
郑士璞说:“古建修复的原则就是要细致考究地还原榫卯结构,最重要的要保持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郑士璞说,为了更好修复古建,一方面他会去对比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也会现场勘测、走访当地居民。在修缮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换构件或者修复裂缝。
“一座天籁阁,半部中国书画史”,除了金庸故居之外,嘉兴天籁阁、缘缘堂等如星辰般散落在嘉兴各地。
“名人故居作为名人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传承历史文脉的‘活化石’,也是展现文化魅力的‘金名片’,要定期维护和修缮,保护现状,提高活化利用效率。”嘉兴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发挥名人文化效应、延续历史文化保护常态化?近年来,嘉兴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注重保护优先,推动活化利用,积极构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保护格局,逐步形成“一核·一网·三带·九水·五区·多片”的全域保护结构和“一环九水、子罗双城、湖荡相间”的历史城区保护结构。
在嘉兴,城市历史街巷、建筑肌理得以保护和恢复,既看得见岁月留痕,又留得住文化活水。一座城市的建设初衷就源于此,文化,也正是城市建设的最初内核。
与城乡共融
在秀洲区王店镇全民健身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高新明正在球场上指导足球爱好者锻炼热身。
“我最早在这里踢球是1997年,那个时候都是泥地,穿着布鞋踢足球。”讲起和足球的故事,高新明感触颇深。“以前没有正规场地,条件也比较差。镇中心这么好的位置,建了一个足球场,这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
球场建成之后,踢球的人数开始增长起来,组建社群、成立足协,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了一起。“我们从来没想过要拿名次,氛围非常和谐,大家都是笑着踢球的。”高新明说,“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份快乐,踢球是一种精神追求,是精神上的放松。”
“我们看到了大家对足球的喜爱,所以决定把废弃的中学改造成为全民健身中心。”王店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沈霞告诉记者,“全民健身中心建好已经四年多了,大家都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一样,维护得很干净。”
2020年起,王店镇及周边村的足球场相继建成投用,从“子城联合”杯足球嘉年华,到长三角村级足球联赛,在王店镇,足球已经成为了一张金名片。
“海燕老师,快来快来,该您上场了。”在嘉兴南湖区南湖新区(东栅街道)甪里未来社区,一场城市“音乐汇”正在上演。古典舞、小提琴演奏、大合唱……社区居民齐聚一堂。现场,64岁的居民张海燕正在动情地演奏萨克斯。
“为了不影响周围的居民,以前练习萨克斯都是去广场,现在在社区就能练习,特别方便。”讲到自己的萨克斯求学之路,张海燕说。
张海燕是黑龙江人,在嘉兴三水湾中学任教了20多年。“嘉兴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都非常好,办事很舒心,这是一个温暖的城市。”
甪里未来社区是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也是嘉兴市首个未来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卢云霞说:“未来社区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我们想用音乐给居民营造其乐融融的邻里氛围,让居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
在嘉兴,“新建+旧改”全域推进,一个个现代化、高品质的共建共享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在未来社区,看见的是未来生活的模样。
然而,“新建+旧改”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大征迁、大建设、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
拆迁时,由于征迁时间有先后,拆迁政策也不同,拆迁工作很被动。越丰村组建协商小组,组织学习政策……从那时起,越丰村开始融入“自治”的理念,探索了村庄治理的新路子,这也是桐乡“三治融合”的前身。
在越丰村“三治菜园”里,时令蔬菜长得正盛。“有些村民为了方便,就在绿化带里种菜,影响村容村貌,也产生了很多矛盾。”越丰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张飞扬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组织多场百姓议事会,最后协商制定了“三治菜园”的方法:村民要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村务,积累“三治积分”兑换菜园,且保证不得“毁绿种菜”。
有了家门口的“三治菜园”,村民的需求满足了,村子环境漂亮了,基层治理机制也更完善了。
2004年,《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全国率先出台,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篇章。二十年来,嘉兴不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有机更新城市建设,执笔绘就乡村画卷,嘉兴的城乡共融,让人民城市的建设步伐走得愈发稳健。
与区域共建
在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乍浦港码头泊位,来自浙江舟山的船舶正在卸货,集装箱里的聚乙烯将从码头卸下来放置在堆场,借由一辆辆集卡运往长三角地区、借由“海河联运”运往内河沿岸。
24小时不停运转的龙门吊下,浙江海港嘉兴港务有限公司乍浦分部调度负责人张莹正在全程调控,他见证了这里二十年来从无到有的变化。“刚开港的时候我就来了,主要负责整个乍浦港的调度,做好现场的安全和效率保障,生产区域是24小时运作的,要避免人员受伤、货物受损,也要避免现场拥堵。”
“原先乍浦港区只有两个泊位,效率也比较低,装卸一艘船需要一天一夜,而现在只需要六个小时。”张莹说。
今年1-10月,乍浦港区吞吐量5834万吨,集装箱257.6万标箱,同比增长10.3%,助力嘉兴港全球港口排名上升至60位;海河联运集装箱73.4万标箱,同比增长5.4%。
当下,嘉兴“公铁水空”联运枢纽建设正加速推进。走进位于南湖区湘家荡区域的嘉兴敏实集团敏华汽车零部件未来工厂生产车间,智能AGV物流车来回穿梭,机械臂自动识别焊接,俯看“黑灯工厂”,宛如未来之城。
“嘉兴地处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大高能级城市的黄金十字中心,物流效率高,运输成本低,我们的产品能够更快地送达全国乃至全球的客户手中。”嘉兴的区位优势让敏实集团行政中心管理部公共关系经理沈灵燕赞不绝口。
据介绍,依托嘉兴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敏实集团建立了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展示、体验在内的全方位汽车产业链,致力于打造未来汽车产业链研制一体化智慧产业园,推动上下链产业线的升级和发展。
在南湖区湘家荡区域,汽车零部件制造、自动驾驶、电池电芯系统研发核心企业正加速落地。“聚焦上下游配套联动、资源共济互补,我们将继续围绕链主企业配套完善需求,发挥基金招商、以商引商带动作用,逐步构建汽车产业融合生态。”南湖区湘家荡区域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嗡嗡嗡”……随着一架无人机在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大楼前的无人机医疗配送站缓缓降落,运输的血液标本精准地运送到该院急诊科副主任许俊手中。这样的医疗配送是如何精准运行的?这背后,还得益于低空经济的“四梁八柱”。
在嘉兴南湖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借助路空灵境平台,可以看到无人机起落设施、航线,无人机飞行架次、时间、里程等信息,通过预设飞行模式和飞行线路,无人机便可以在指定区域内实现精准飞行。
“在无人机医疗配送方面,我们覆盖了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其他医联体单位,我们已经开辟了13条低空航线,目前一共低空飞行超3500架次,飞行里程超17000公里;在低空+城市治理方面,我们构建起涵盖7个部门22个场景的应用,包括硬件设备、平台搭建,都是一体化平台打通。”嘉兴南湖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何泉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嘉兴南湖区编制《南湖区低空空域管制区与航路航线规划》,这是国内首个县级单位全域低空空域规划,也为嘉兴低空经济“四梁八柱”的体系构建打下了基础。
随着“公铁水空”联运交通网的构建,内畅外联的公路网、多向辐射的铁路网、通江达海的水运网、链接全球的航空网相继成型,一张张交通网正在嘉兴全域铺展,这正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嘉兴建设人民城市的最好路径。
嘉兴,与文化共生,与城乡共融,与区域共建,随着城市向“新”,嘉兴的文化底蕴不断显现,城市面貌不断蜕变,城市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系的纽带,正将嘉兴的人文生态、城乡肌理、空间布局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缓缓流过这座江南水乡,润泽着这里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