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全面深化改革昆明行】厚植生态优势 加快绿色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昆明行】厚植生态优势 加快绿色发展
2024年12月26日 08:36 云南网

  滇池南岸的水鸟滇池南岸的水鸟

  每逢周末,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环滇骑行的队伍中,沿滇池绿道亲近自然、享受美好,成为绿美春城建设日益向好的缩影。

  近年来,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筑牢绿色根基,构建联动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打造“颜值”与内涵兼具的美丽春城。

  重点突破 “绿美春城”更亮丽

  最近,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尤为忙碌,需要重点监测和照顾到此过冬的黑颈鹤“家族”。该保护区位于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横河梁子,属高寒山区,是目前已知的黑颈鹤最南端越冬地。近年来,随着湿地修复、生态治理等工作向纵深推进,保护区周边生态环境日趋向好,到这里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逐年攀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昆明市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十大专项攻坚战,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蓝天清源提“气质”,碧水清流提“水质”,净土清废提“品质”,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在“昆明蓝”中呼吸好空气。2020年、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近年来昆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五。今年以来,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

  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与保护,昆明以“保好水、治差水、稳饮水”为主攻方向,坚持旱季腾空间、雨季减负荷的主要策略,加强水体污染物溯源分析,确保水质企稳向好。今年以来,昆明市还重点开展滇池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完成溯源信息报送2892个,溯源填报率达100%,完成整治排污口281个。滇池全湖水质连续6年保持在Ⅳ类、阳宗海水质稳定达到Ⅲ类,37个河湖库获评省级美丽河湖。

  此外,通过持续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昆明市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407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推进46个纳入优先监管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重点监测,保障了全市土壤环境稳定。

  凝聚合力 联动共管更高效

  近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东川分局联合区文化和旅游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餐饮油烟联合整治行动,强化餐饮油烟排放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构建起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汇聚起磅礴力量。”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昆明在探索与实践中持续努力。

  在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方面,昆明市依托“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品牌,与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加强执法联动,办实了一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大案要案,并在执法数字化、监管非现场化、查处分离化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现代化体系。

  今年7月,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6部门联合出台《昆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助推昆明市全面提升减污降碳综合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有效手段。自2019年以来,昆明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昆明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昆明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实施细则》《昆明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管理办法》《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联动工作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推动市民生态文明素养提升,今年,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100课”系列活动、启动“绿种子”行动,吸纳来自不同行业的环保“合伙人”,致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体系,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

  做优服务 绿色发展有支撑

  “提交一套资料,环保部门两步走同步审批,为企业落地节省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云南璞凌包装印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这样评价享受到的绿色审批服务。

  城市发展,既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需要优质的营商环境。昆明市环保系统聚焦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最大职责,支持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大任务的“双重定位”,持续优化审批服务,当好绿色发展“服务员”。

  2023年以来,昆明市建立环保审批顾问制度,在全省率先打造“环保管家”,主动靠前服务,提高环评审批首次通过率,并试行“打捆”环评审批,探索容缺审批,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实行边受理边评估、边评估边审查,审批效率提高约77%。今年,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优化环评审批 促进经济发展九条保障措施(试行)》,按照简化一批、创新一批、优化一批的原则,进一步简化环评编制内容、环评文件编制流程,创新探索扩大打捆审批范围,推进环评审批改革,创新入河排污口和环评文件“合一审批”模式,探索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全力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试点探索中,昆明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与企业对接,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对16类项目试点开展固定污染源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两套手续的集成融合,实行一链式高效审批,大大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最大限度缩减审批时限。

  今年以来,昆明市已完成项目环评文件审批555个,登记备案1980个;核发排污许可证937张,排污登记备案930个。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557个,审批服务到位率100%。在一个个投资兴业的项目服务中,春城的绿美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琼梅

  水清村美绘就新景

  滇池畔人鸥互动 记者 张雁群 摄滇池畔人鸥互动 记者 张雁群 摄
  盘龙江入湖口盘龙江入湖口

  “社区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漂亮,游客也越来越多。”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街道江尾社区居民张文忠夫妇每天傍晚都会沿着环湖小路散步,社区近年来的变化令他们感到欣喜。

  “滇池水更清了,社区内还种上了水杉、油菜花、向日葵、水稻、荷花等,不同时节有不同风景。”张文忠说,江尾社区本来就美,现在更美了。

  江尾社区是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街道一个“村改居”社区,下辖12个居民小组,共1489户4472人。社区地处滇池东岸,湖岸线长1740米,周围良田环绕,与西山睡美人隔水相望。社区居民世代以种植水稻、蔬菜和打鱼为生,曾是著名的“鱼米蔬菜之乡”。

  “江尾生态底子好,经济上却相对薄弱。”江尾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燕青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村民外流,社区建设发展一度滞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09年,大部分土地被政府收储,整村面积均在滇池保护区内,不能进行项目开发。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以外出租地种植蔬菜花卉或外出务工为主。

  近年来,云南省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昆明市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环滇池旅游目的地,江尾社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区积极探索滇池保护治理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先后完成房子湾整村搬迁工作、打造湿地保护区40余亩、退出临湖蔬菜花卉种植1200亩、开展农田尾水统一收集处置循环利用等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滇池保护治理工作。

  “10年前,这里全是蔬菜花卉大棚,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闷人的热气,很不舒服。”社区居民石勇回忆。现在,放眼望去,满目皆绿。蔚蓝的天空、翠绿的稻田、蛙鸣鸟戏以及滇池边不时吹来的微风,30多年前那个优美的江尾又回来了。

  走进社区,远山如黛、湖水清澈。红黄色的水杉挺立在水边,社区道路曲径通幽,田园屋舍错落有致。近年来,社区引入第三方公司开展合作经营,以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为载体,形成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2022年3月,盛开的油菜花让江尾社区成为了滇池沿岸网红打卡点。在云南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社区打造土豆、大米、油菜花、荷花“江尾四宝”生态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种植清洁农作物收益初步显现。

  以农旅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建设,突破了集体经济收入瓶颈。2021年、2022年,江尾社区连续两年实现年底人均分红200元。

  “社区处于滇池保护区内,以前大家觉得保护限制了发展。然而,实践表明,只有生态底色越浓,发展势头才能越足。”张燕青说,下一步,社区还将开设民宿、农家乐、咖啡吧等,在增加集体经济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如今的江尾社区,春看油菜花、夏赏荷田、秋有金色稻浪、冬可喂海鸥,还不定时举办“荷花节”“丰收节”。四时美景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当地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离开江尾社区时,落日余晖铺满滇池湖面。在“天水一色共晚霞”的诗画美景中,社区的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雁群

  舒展生物多样性之美

  绿植错落有致,湖面碧波荡漾,耳畔不时传来阵阵鸟鸣……作为COP15永久性成果展示点,宝丰湿地不仅是昆明市民亲近自然的网红地,还是许多研学团队青睐的打卡点。

  宝丰湿地横跨入滇河道新宝象河东西两侧,总占地面积约1633.8亩,其中生物多样性核心展示区占地约286亩。按照云南省、昆明市关于滇池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的总体安排,宝丰湿地自2024年4月1日以来已交由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日常管护。

  度假区滇管水务局湿地建设管理科科长邓驹恩介绍,以宝丰湿地为代表的环滇池湖滨湿地建设及管护工作,旨在恢复重建以滇池流域原生乡土物种为主导的近自然群落结构的湖滨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消除外来入侵物种等生物因子及人为干扰因子,形成水生—湿生—陆生近自然的生态功能带。

  作为新宝象河入湖最后一道污染屏障,宝丰湿地发挥着滇池湖滨带对入湖水体的净化和保育湖滨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昆明城市湿地环境保护科普宣教的重要窗口。湿地内具有代表性的陆生、湿生、水生植物共101种,其中21种为云南特有植物。

  人行栈道两侧的乔木多数为中山杉。这些中山杉常年淹没在水中,已初步形成“水上森林”景观。每年11月底左右,中山杉叶片会呈现火红色,并持续一个月左右时间,是摄影爱好者的打卡点。中山杉与滇池湖滨湿地中原有的草本植物及灌木植物形成乔灌草立体的湖滨带湿地群落结构,在维系滇池周边生物多样性恢复上有着重要作用。

  提到云南独有的生物,滇池土著鱼不可或缺。在宝丰湿地沉水廊道的展板上,罗列着滇池金线鲃、中华倒刺鲃等滇池鱼类的“前世今生”。“透过12厘米厚的亚克力玻璃板,经常能在沉水廊中看到这些土著鱼的身影。”宝丰湿地讲解员王曦若介绍,这个区域和观鸟廊是游客和市民最为喜欢的区域。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宝丰湿地也成为了昆明的观鸟胜地。除红嘴鸥外,目前有白鹭、黑水鸡、苍鹭等100余种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琼梅

  王组长的“生态笔记”

  滇池西岸,观音山下,有一个汉族、白族、彝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千年古村落——百草村。得益于生态保护成效显现,百草村已成为游客青睐的休闲乡村特色旅游目的地。

  看着眼前古香古色的云龙寺、清澈悠缓的龙潭泉水,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百草村村民小组组长王学感慨万千。“没想到,抓住生态保护这个龙头,通过‘一村一特色’打造,如今实现了人居环境、景观打造、业态植入、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他说。

  说起生态保护,王组长翻开他的工作笔记,字里行间记录着村子由荒到绿的变迁,也描绘着乡村振兴向美而行的愿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百草村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的支撑点。”2021年6月20日,王组长在村民大会上发言。锚定目标,全村317户居民行动起来,通过“党支部+村集体+企业+村民”的模式,深度挖掘白族文化、白药文化、宗祠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让乡村变景区,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先后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美丽村庄”“绿美村庄”等荣誉称号。

  说到百草村,绕不开曲焕章。“百草村原名上马村,改名百草村是由于曲焕章先生到我们村居住、采药、制药,村民感激曲焕章先生,因而改名为百草村。”王学娓娓道来百草村的历史。1923年到1937年,每年秋冬,“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都会携夫人缪兰英及众弟子,来到百草村租屋居住,上山采集草药。如今,曲焕章当年采药、制药时在村内居住的房屋仍保存完好。

  “我们村集体新建了百草食府,这里会将村民自己饲养的土鸡、土猪等与中药材搭配,制成药膳。在村集体的带动下,许多村民在自家的庭院和闲置地里种起了中药材,开起了药膳主题农家乐,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看滇池美景、吃养生药膳、赏民族歌舞。”王学介绍,如今,百草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可达2.4万元以上,“一村一品”建设步入正轨,村美民富的乡村跃然眼前。

  云报全媒体记者 熊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