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后被解密的一位,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他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12月25日,是朱光亚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湖北是朱光亚一生奋斗的起点,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不仅滋养了他的身心,也成就了他的胸怀。
长江岸边,小小少年苦读出真知
“父亲是‘长江之子’,他对长江边的童年、少年时光无比眷恋。”12月26日,在湖北省纪念朱光亚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朱光亚的长子朱明远深情地说。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在宜昌一个普通职员家庭。朱光亚3岁时,父亲朱懋功调至汉口邮政局工作,全家随之迁居,租住在汉口英租界的一栋小楼里。
在武汉生活12年,他先后就读于汉口市立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孜孜不倦泛舟书海,积极参加抗日学生运动,立下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打下献身科学的坚实基础。
朱光亚从小聪慧、勤奋。学习中遇到难题,他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搞清楚不罢休。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向他请教学习诀窍,他总说“苦读出真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念初二的朱光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咏队、宣传队,投身抗日运动。
生前,朱光亚曾回忆这段难忘岁月,唱得最多的歌曲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当时还是电影《风云儿女》插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等。
高唱着抗日歌曲,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志士的英勇无畏精神,激发了少年朱光亚的“强国之梦”,推动他日后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情怀。
1938年保卫大武汉期间,朱光亚多次观看《捉汉奸》等街头剧,深受触动。在一次演讲会上,他在黑板上写下“中国万岁”四个大字。这一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重庆,开始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
心向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热潮
朱光亚在美国留学时留影。左起: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
1942年,朱光亚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第二年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在西南联大,朱光亚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
1946年,怀揣掌握尖端技术为国效力的决心,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核物理专业深造,1949年秋取得博士学位。
远在大洋彼岸,朱光亚始终心向祖国,密切关注局势,随时准备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1950年春天,朱光亚拒绝美国邀请,自筹经费,毅然回国。
“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回国后,仅在武汉与亲人团聚4天,朱光亚就离家赴京,用实干践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的誓言。
在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初创阶段,面对技术空白和人才匮乏的困境,他迎难而上,毅然承担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设计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2004年12月,国际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朱光亚谦逊平和地说:“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要以朱光亚事迹为题材,打造特色思政课、科普剧等,引领青少年追‘最亮的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武汉市江岸区委书记姚彬说。
情系桑梓,为家乡发展倾注心血
朱光亚一生乡音未改,始终对家乡和家乡人民充满深情。他先后9次回湖北视察指导,为家乡发展倾注大量心血。
1994年,朱光亚为武汉电视台科普栏目《科技之光》撰写开播题词“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在朱光亚同志的精心呵护下,该栏目成为全国科普栏目的品牌之一。”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周德文说。
朱光亚不辞辛劳,实地考察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倾力推动武汉吴家山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建设。
在朱光亚的关心指导下,湖北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特色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湖北转化的航空航天、激光科技、空天导航等科研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2004年,80岁高龄的朱光亚重回武汉,听闻家乡汉南不再有水患时,喜而击掌:“堤防关乎汉南人民的福祉。解除了心腹之患,汉南的明天会更美好。”
此次返乡,朱光亚登上黄鹤楼眺望长江,情不自禁感叹:“我爱您,我的故乡;我爱您,我的母亲河。”
赤心光照日月,英明永世长存。
“作为家乡人民,对朱光亚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矢志奋斗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他深情眷恋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武汉市主要领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