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三九天”,你的身体还扛得住吗?近期天气骤冷,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外感风寒,出现怕冷、咽喉干痛等不适症状。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中医师潘锟镭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介绍,这种冬季常见的感冒,中医称之为“寒包火”。
潘锟镭表示,“寒包火”,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表寒里热”的证候,其病机特点是寒邪束表,郁热内生,导致气机不畅。常见于阳气不足或热邪内伏的个体。具体来说,患者既有恶寒、体痛、咳嗽、鼻塞等表寒之象,又有口干渴、咽喉干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大便干燥等里热之象,部分患者还可能有高热、头痛、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
“导致身体有内热的原因有很多,如冬季室内暖气过热、过度滋补、精神压力大、经常熬夜等。”潘锟镭提示,冬季室内暖气过热,导致人体毛孔和腠理开泄,外出更易受到寒邪侵袭。因此,冬季除了添衣保暖,防止外寒侵袭,还要控好室内温度湿度,室温保持在18℃至22℃之间,室内湿度控制在 40%至60%左右,可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
此外,潘锟镭强调,进补不恰当是造成内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寒、热、虚、实之分,进补前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而不是一味大补。例如,冬季寒冷,体质偏寒的人适合温补,如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体质偏热者可选择银耳莲子汤、菊花茶等清热养阴食品;体质虚弱者可适量食用黄芪炖鸡汤,以扶正固本。因此,进补也需要遵循“因时因地因人”的原则。
如果不慎发生了“寒包火”怎么办?潘锟镭建议,在风寒初起的时候,可尝试将白萝卜与去皮生姜共煮后食用,以缓解不适症状。而在病邪入里化热之时,单纯采用散风寒的治法已经不适合,这时就需要结合一些具有清热解表功效的中药,如金银花、竹叶、石膏、芦根、胖大海、桔梗、连翘等,每种药材取10克泡水代茶饮。另外,将苏叶(紫苏)、蒲公英、生甘草各取3克混合泡水代茶饮,也是一个有效的缓解方法。
“‘寒包火’虽为冬季常见病,但通过科学调理体质、注意防寒保暖和饮食适度调节,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症状。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潘锟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