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这些年,为了让基层干部能摆脱束缚、放开手脚,一心一意为群众干实事、谋实招,各地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减少文山会海、减少检查评比,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但是,基层工作里的“繁”与“简”,往往无法从形式上简单量化;干部肩头的“重”与“轻”,也并非能仅靠表象作出评判。在基层一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态是客观常态,而基层干部,也早已在一次次“穿针引线”中磨砺出坚韧的精神与体格。因此,对很多基层干部而言,表面上的劳烦,也许并非真正的负担。相较于负重前行,基层干部更怕的,是空肩赶路。
民间有句俗语,叫“溜达的撵不上挑担的”。乍看之下,这句话似乎很不合理:一样的起点,相同的路程,一身轻松的“溜达者”怎会比负重前行的“挑担人”走得慢?但事实却往往如此。究其原因,在于“溜达”和“挑担”的区别不仅是肩头是否有担子,更在于心里是否有奔头。空肩的“溜达者”并非走得慢,只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行路过程中便多了些左顾右盼、走走停停,甚至还会走弯路。而肩有重担的“挑担人”则是心无旁骛,一心向前。
行路如此,干工作亦如此。
基层并不缺能担当肯干事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奋斗在基层的党员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但怕就怕地方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机制刻板、责任不实、激励不足等情况,让本该挑担的人成了空肩赶路的“溜达者”。而空肩赶路,即使看上去日理万机,也只是没有奔头地“盲干”、动力不足地“懒干”、步子漂浮地“散干”,干不出实效,得不到实绩。甚至肩头空久了,“铁肩膀”也会慢慢退化成“软肩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基层减负,要减捆绑手脚的形式“枷锁”,而不是减责松劲让干部肩头没有担子。基层干部只有肩头重了,行动上才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心理上也会少去诸多顾虑与迷茫,唯余“勤赶路”的紧迫和自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虚向实、轻装上阵。
而且,很多时候,“重担子”不仅压不垮好干部,反而会成就好干部。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挑担赶路的过程,就是练就过硬本领、锻造真金品格的过程。尤其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成长没有捷径,需要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肩头的担子压得重、压得实,成长成才就越快。但是,让基层干部摆脱空肩赶路,切不可将担子一压了之,还要辅以“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的管理机制,以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管理智慧,实现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实干者实惠,让基层干部明珠暗投的抱怨和遗憾少一些,让基层一线主动实干的奋进和担当成常态,让基层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练兵场”。
供稿: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