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芳草湖农场居民赵兴盛记录就医账单,亲历医保变化——
“是国家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和底气”
已经散页、泛黄的两个笔记本,在六师芳草湖农场居民赵兴盛眼中却无比珍贵。
本子里记录着他10年来的就医账单,每月花费多少钱,都精确记录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
作为一名尿毒症患者,10年前,赵兴盛要去100公里之外的六师医院(现六师总医院)做透析,一个月做透析和相关用药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如今,他在家门口的农场医院就可以做透析, 医保报销后,每个月自己只需花费1000元左右。
今年56岁的赵兴盛,亲历了兵团医保改革落地的变化。
“是国家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和底气,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安全感满满的。”赵兴盛说。
全身浮肿竟是尿毒症
12月21日,一场大雪过后,记者来到赵兴盛的家——芳草湖农场呼芳路东兴巷的一栋平房。院子里,一群鸽子正咕咕地叫着,几只土鸡和兔子悠闲地散步。屋内,窗台上十几盆三角梅、文殊兰开得正艳。客厅沙发旁,摆放着一口大鱼缸,50多尾孔雀鱼正翩翩游动……
赵兴盛是原芳草湖农场芳馨油脂有限公司退休职工。2005年9月病退后,他最大的爱好是养花、读书和写文章。
2014年9月的一天,在赵兴盛的记忆中是无法抹去的灰色。因长期熬夜写文章,再加上饮食不规律,他出现全身浮肿、乏力、头晕等症状。
赵兴盛到农场医院检查,发现肌酐达900多,初步诊断为尿毒症。医生告诉他,这种病是肾脏功能严重下降、无法有效清除体内废物和多余水分造成的,需要长期透析治疗才能维持生命。
“听到尿毒症和透析这两个词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赵兴盛回忆说,“当时,我很绝望,对医生说,自己坚决不做透析,花费不起!”
“家里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上大学的女儿,自己的退休金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每月只有3000多元,得了这病拿什么治啊!”从医院到家,平时只需10分钟的路程,那天赵兴盛走了一个多小时。
回到家后,赵兴盛对妻子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他告诉妻子,自己只是感冒,吃点药就好了。但在家躺了两天后,他的病情越发严重,不仅浮肿得更厉害,还不断呕吐,喘不上气,甚至出现了幻觉,胡言乱语。
妻子见状,焦急地将他送到六师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上面写着:“肾衰竭。”
情急之下,赵兴盛转院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入急诊科治疗。当时兵地医保没有互认,只能自费,那次住院,5天花费5万多元,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
妻子几夜没有合眼,默默地坐在病床边抹眼泪。赵兴盛拉着她的手恳求道:“咱们回家吧,这病我不治了。”听到这话,妻子非常坚决地告诉他,无论如何,都不会丢下他。
“病情稍有好转后,因为费用原因,我回到六师医院治疗,从此开始了长期的透析生活。” 赵兴盛站在客厅的窗台边,一边侍弄着几盆绿植,一边说,从那天算起,他和尿毒症已经抗争了10年。
医保让我重燃生活希望
“我妈80多岁了,听到我得了这病,半天没说出话。她颤巍巍地从箱子里拿出自己的养老钱,嘴里反复念叨着,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儿子的病。”赵兴盛说,是家人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安慰。
随后,做全身检查评估、做血液透析的造瘘、做透析……当时,摆在赵兴盛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后半辈子都要和透析“打交道”,钱从何来?
赵兴盛告诉记者,当时,农场医院没有建血液透析室,只能去六师医院做透析。
透析之路异常艰难。因为路程远,本来1周3次的透析,他不得不改为1周2次。
“每次透析需要4个小时,为了赶上10点的上机时段,我7点就往医院赶,一个月光乘车费、吃饭、住宿等花销,省了再省也要2000元。”回想起那些日子,赵兴盛感慨地说,“奔波得很辛苦,身体和费用都吃不消了。”
不仅是赵兴盛,芳草湖农场当时还有30多名尿毒症患者和他一样“赶集式”透析。大家相识后, 为了节省开支,就一起拼车去六师医院做透析。
转机发生在2016年。
那年8月,在山西援疆力量的帮助下,农场医院成立了血液透析室。当时的科室主任(现六师总医院芳草湖农场分院院长)王红霞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赵兴盛。
“家门口的血液透析室启用,农场和周边团场的50多名尿毒症病友,再也不用早出晚归奔波去六师医院做透析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山西援疆的大爱……”就医的便利,让赵兴盛和病友们激动了好久,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
在农场医院做透析 ,门诊报销比例为90%。这对赵兴盛等人来说,意味着医疗费用减少了,额外的花销也没了。
“2016年9月23日至2017年12月31日, 所有医疗支出10.3万元。其中,医保报销7.87万元,自己花费2.43万元。”在赵兴盛的账本中, 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
可以在家门口做透析后,赵兴盛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在妻子的印象中,赵兴盛的精神状态慢慢好转了,还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赵兴盛在日记中写道:“好好活下去的路更清晰了,我想陪家人很多很多年。”
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不断完善普通门诊报销等制度,推动居民医保门诊待遇不断提升。
2018年5月,农场医院门诊大病报销比例提高至95%,赵兴盛的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2019年底,他在账本上记录:“全年医疗支出共计9.4万元,医保报销7.3万元,自己花费2.1万元。”
2022年,芳草湖农场振兴南路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赵兴盛家的情况后,帮他申请了大病救助,此项救助政策补助了1.2万元的医疗费。
赵兴盛在账本上记录:“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所有医疗支出共计14万元,医保报销11.1万元,大病救助1.2万元,自己花费1.7万元。”
赵兴盛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社区干部和居民,知道他患病情况的,都施以援手。
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帮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换灯泡、修水管、扫雪,事无巨细; 去医院就诊,农场的爱心人士轮换开车接送; 每逢过节,志愿者们还会送来牛奶、鸡蛋等营养品。
“没有国家和农场的帮扶,就没有今天的我。” 赵兴盛感慨地说,10年的尿毒症治疗,是国家给了母亲一个乐观的儿子,给了女儿一个陪伴她的父亲。10年间,他经历了女儿大学毕业、上班、出嫁、生子这些人生的重要环节,内心无比幸福。
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梯次减负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医保覆盖面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管理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变。另外,六师五家渠市健全完善门诊慢特病政策,切实解决需要长期门诊治疗、花费比较多、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医疗费用负担问题。赵兴盛正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
“以尿毒症患者等重病患者为例,可以享受普通门诊、门诊大病、住院报销、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比例不断提高,患者自付费用不断降低。”六师五家渠市医疗保障局局长曹刚说,从有到好,从广覆盖到高质量,不断优化的医保服务,与越来越坚实的保障能力一起,为职工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心怀感恩传递爱
12月25日,又到了做透析的日子。12时许,赵兴盛急匆匆走出家门。他搭上一辆出租车,没有直奔医院,而是先到了芳草湖农场养老服务中心。
在芳草湖农场养老服务中心一楼的房间里,52岁的范明(化名)正坐在床边等待。2023年,他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每周需要做3次透析。
“老范,时间差不多了,外面冷得很,穿厚点,咱们出发。”
“哥,这么冷的天,又要麻烦你了。”
“客气啥,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丢下你……”
说话间,赵兴盛扶着范明慢慢走出房间,坐上出租车。 范明是芳草湖农场六连居民,因患糖尿病双目失明。目前,他由农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照护。自从做透析以来,他从农场养老服务中心到医院这段延续生命的路,走得相当不容易。
“起初家人雇了一辆车,每次做透析接送我,一次就要100元。后来,我无力支付这笔费用,就被迫停了治疗。关键时刻,是赵大哥帮了我。”范明告诉记者。
13时10分,到达农场医院血液透析室后,赵兴盛细心地为范明铺好床单, 安顿他躺在病床上,才开始自己的透析项目。
“赵大哥是我的‘眼睛’,没有他我寸步难行,他乐观的心态也感染了我,我要好好治疗,好好活下去。”说起这些,范明的眼睛湿润了。
和范明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之前,范明的弟弟范林(化名)也因患尿毒症在农场医院做透析。一次,赵兴盛偶然得知,范林的家离医院比较远,为了省车费,他每次要走5公里的路程。 赵兴盛的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
那天做完透析,赵兴盛跟着范林走到他家,两人疲惫不堪。赵兴盛对范林说:“今后我来接你。”这一接就是4年多,直到范林于2022年12月9日病逝。
2023年3月,范明因患尿毒症也开始做透析。赵兴盛看他双目失明,出行困难,又承担起接送范明的任务,风雨无阻。
2024年春节,范明80多岁的老母亲特地到赵兴盛家道谢,并拿出4000元钱塞到他手里说:“这么多年,感谢你一直帮我照顾两个儿子。”赵兴盛婉言谢绝。
有人不理解,赵兴盛是最需要钱的人,怎么会见钱不动心呢?
是的,赵兴盛很需要钱。他患有尿毒症,这些年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上万元的债务。他的日子过得节俭而清苦。
然而,在赵兴盛眼里,帮助别人心里的那份踏实和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
“国家给了我生存的希望,我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尽自己所能传递爱。”赵兴盛说,照顾病友,不图别的,就是希望他们在与病魔抗争中感受到人间有真情,这也是他能给这个世界最大的温暖。(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通讯员 于三 )
编辑:李媛媛 杨学森 审核:楚甲周
来源:团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