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改革创新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主题主线。今年以来,山东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关键环节,探索创新、狠抓落实,展现出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本报推出“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全媒体联动报道,省市党报记者深入企业车间、生产一线,通过人物亲历、记者观察讲述改革创新故事。敬请关注。
12月23日早9点30分,滨州市博兴县湖滨镇姜韩社区卫生室的中医理疗室迎来了一波“热敏灸小高峰”。室内艾草香浓,6个床位全满,姜韩社区卫生室站长李建利正熟练地操作各个仪器,让居民们享受博兴特色“热敏灸”治疗。
“自从改造提升后,来卫生室看病就医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周边村的居民也会过来,平均每月就诊人数增加了200多。”李建利说。
是什么样的改造提升,让小小的村卫生室短时间内迅速“涨粉”?
在李建利的记忆中,曾经的湖滨镇姜韩社区卫生室是一座“30多岁”的平房,“没有什么先进设备,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诊疗。”李建利说。几年前,因附近小学迁址,上级部门协调把学校一楼倒腾出来作为卫生室新址。“换了环境,有了空间,条件好了,人也多了。”李建利说。
今年,山东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博兴县投资1000余万元,强化村级卫生室改造提升。目前,博兴县46处薄弱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已经基本完成,打造“亮点”示范卫生室24处。姜韩社区卫生室也在今年的提质提效行动中改头换面,成为周边群众问医求药的首选。
走进姜韩社区卫生室,各种设备让人眼花缭乱。可螺旋调节冷热的温灸盒、可替换药片装置的全身穴位灸仪器,传统的艾灸小木盒被换成了现代化热敏灸理疗工具。“我是中医专业出身,来到之后跟县里申请了电针仪等先进设备,很受周边居民欢迎。”李建利说。
改造提升下,智慧诊疗成了李建利的行医“关键词”之一。
66岁的张大爷最近一直胃疼。远程心电设备引进的第一天,他就受邀免费试机。“没想到,心电图一做,做出问题来了。”片子传到博兴县人民医院,医院的反馈结果显示:病人存在严重心梗隐患,需马上就医。附近居民听说了这件事,也纷纷争着来做心电图。“心电一张网”的签约运行,让疾病的县级诊断、早诊早治成为了可能。
改造更换的工具设备中,一个写着“智慧家医健康管理随访箱”的蓝色手提箱是李建利的“老伙计”。“体重秤、体温计、血糖仪、血压计、远程摄像设备……这个箱子里都是我随访时会带的东西。”李建利一边往外拿,一边向记者介绍。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姜韩社区卫生室逐渐配齐了与功能定位匹配的康复理疗设备、智慧随访设备、诊查床、可起背观察床、三人位输液椅、电除颤仪、心电图机和血夜分析仪等设备,成了远近闻名的“智慧卫生室”。
李建利介绍,由于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姜韩村里留守老人们普遍受慢病、疼痛等困扰,上门查体随访对当地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工程”。“随访后得到的数据,我们会实时上传,实时连线,利用电脑进行线上居民健康管理,智慧设施帮助下,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了。”他说。
患者多了,需求高了,光有设备支撑还不够,得会用才行。目前姜韩社区卫生室共有两名工作人员,除了李建利,还有他的妻子护士出身的闫英。平时,闫英会定期参加“热敏灸”技术培训。“来做理疗的患者多了之后,我也能用专业技术打打下手。”她说。
和闫英相同,李建利也始终奔走在学习的路上。今年6月,李建利特意去潍坊市参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专家的线下授课,“课堂内容从常见慢病诊疗知识到专家用药经验,全程‘干货’满满。”李建利说,听了几次线下授课,他的技术越来越好,得到的“点赞”也越来越多。
“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之后,县里对乡村医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渠道大大拓宽了。”李建利说。他加了好几个技术交流群,可以随时在群里和专家联系,获得省外专家的一对一业务指导。
“现在的中医理疗室和中医阁相距太远,我已经向县里提交了申请,想重新调整一下房间位置,让患者看病就医更便捷。”他一边说,一边环顾四周。对这个小小的卫生室,他有了新的期盼。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张焕辰 通讯员 曹恒凤)
今年是山东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的首个年头,这一年,全省上下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深化医疗改革,强化医疗保障,步履不停,动力澎湃。站在民生“医”线,我见证了山东用兜底保障守护万家灯火。
今年3月,《山东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千家卫生院,万家卫生室,万名医护进乡村……搬新房、上新机、添“智慧”,数家基层医疗机构焕新颜:“家门口就能挂专家号,就医获得感大大提升了”,患者由衷赞叹;走家串户,实地随访,基层乡村医生守卫百姓健康。
目前,我省提前超额完成10601家村卫生室改造提升,新增观察诊查床、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远程心电、血液分析仪等设施设备13.48万台(件),缩小农村急诊急救服务圈到30分钟,基层诊疗量居全国第二,“固定设施+流动服务+智慧赋能”新型服务模式构建,医疗卫生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今年,我省疾病防控触角不断延伸,从适龄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到“两癌”免费筛查向城镇低保适龄妇女延伸,再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山东在特殊人群关怀上始终不遗余力。目前,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超3000万人,“三高共管六病同防”一体化服务人群突破200万人,全民参与、人人受益,慢病防控关口不断前移。
“预住院”“智能导诊”“AI辅助诊断”,山东“数”尽其用,提质增效有“智慧”。今年,山东率先发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方案,加强“精方工程”创新应用。在各地采访,我看到智慧共享中药房轮番上线,机器人“照方抓药”新奇有趣,智能体质辨识仪器等AI问诊方兴未艾,中医药传承冒出新芽。
“先诊疗、后付费”,住院不用付押金,“信用就医”给了患者更多“医靠”。今年,全省上下启动实施工伤保险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亲属范围进一步扩大,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强基础、补短板,医保覆盖面积不断增大。
2024年伊始,山东被正式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我省6个县(市、区)、12家医养结合机构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今年,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制度层出不穷。7月底,全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000余家。
回顾山东“医”线的2024年,我与无数动人故事相遇。健康不止新闻,在这些故事之外,感动仍在继续。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