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丨匠心传承:陇原传统文化撷萃

文化中国行丨匠心传承:陇原传统文化撷萃
2024年12月31日 12:00 每日甘肃网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宋菲菲

  琳琅满目的庆阳香包绣制品、雕工精湛的崇信根雕、独具风情的榆中社火表演,陇原非遗精品格外“吸睛”。这些既代表着传承创新又富含文化意蕴的杰作,是陇原非遗传承人匠心独运的体现,也是近年来甘肃省非遗系统性保护结出累累硕果的一个侧影。

  2024年,陇原大地不仅展现了它迷人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通过各种形式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榆中马啣山社火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的青毛狮子别具一格,迥异于常见舞狮,其古朴手工编制技艺精湛考究,从伏天泥雕狮头模型,到裱糊彩绘、精心挽毛组装,无不凝聚匠心,承载着深厚底蕴。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余萱 摄影报道

  国家级非遗庆阳香包绣制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庆阳千绣坊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利红带领乡亲们用一双双巧手,在飞针走线中,将指尖技艺化为指尖效益,传承着民族工匠精神,“绣”出了美好生活。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春燕 任子炜 摄影报道

  “成州面塑”俗称“面花”“花糕”“礼馍”“捏面人”等,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也是成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2017年,“成州面塑”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建军 摄影报道

  西和麻纸有“千年寿纸”之美誉,纸色古朴、纸质柔韧不朽、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是仿古书画创作的理想纸张,其制作技艺传承千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2021年5月24日,“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们开始认识到西和手工麻纸的魅力。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巩凡 摄影报道

  灵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唢呐是一件极具个性的乐器。有人说它“土”,是举办婚丧嫁娶仪式的代表性乐器,但也有人说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中国人大喜大悲的极致情感宣泄,都跌宕在唢呐的大开大合之中了。这件源自西域的乐器,在黄土地上磨砺出了深沉博大的情怀和刚毅桀骜的品性。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孙筱娜 摄影报道

  崇信,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一直以来都是众多艺术家们寻找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崇信县根雕协会主席、平凉市非遗根雕传承人甘博,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为世人呈现了一件又一件令人赞叹的作品。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于金玉 摄影报道

  指尖藏技,点草为金。庄浪县麦秸画又称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美观大方,层次分明的麦秆画,更是具有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褪色的效果,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称。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李鼎 摄影报道

  在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红山村一带,流传着一项舞台表演绝技,它出自秦腔,与打碗、吊灯、喷火一样,是秦腔的八大绝技之一。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发展,现已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它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秦腔獠牙绝技。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殷旭 摄影报道

  庆城县非遗传承人路永江师傅经常利用当地有利资源——山榆条和红柳条及野生幼藤枝条,编织得心应手的实用型条筐。编筐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其工艺复杂,方法讲究,要经过剖、扎、敲、刮等过程才能完成。作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手工技艺,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周著铭 何得鉎 李旭 摄影报道

  通渭非遗春叶、遮面清新与典雅兼备,轻快与浑厚并蓄,古拙与机巧同现,粗犷与精致相映。充分体现了简练中见丰富、质朴中寓精美的艺术风韵,画面鲜艳夺目,反映出北方人大开大合、棱角分明的性格特征。通渭有贴春页和遮面的习俗,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梁、屋檐上贴满春页和遮面,印刻有“福”“禄”“寿”“喜”“五谷丰登”“欢度春节”等吉祥祝福的话语,花花绿绿、红红火火,着实喜庆。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子斌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辉文

甘肃省非遗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