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人与城双向奔赴,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央广网特联动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策划推出“人民城市·温情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足迹,走进城市深处,访街巷看变化,带您共同见证各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现的万千气象。
央广网福州12月31日消息 “我们小区‘苍霞新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获得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昔日棚户区蜕变为全国人居环境典范,让今年71岁的“老苍霞人”杨丽玉颇为自豪。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实施,她第二次“住”上了新房。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领导实施了福州市“3820”战略工程,为福州勾画了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指出,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无论是推进百姓安居乐业、打造幸福社区样板,还是赓续文脉传承、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乃至“沿江向海”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福州这座“有福之州”一张蓝图绘到底,绘就了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幸福之城”的美丽画卷。
把居民事当大事 编织小区大幸福
在颇具现代气息的苍霞新城嘉华苑见到杨丽玉时,她正在小区晒着太阳。“小区环境特好,一条内河穿过,夹岸绿树成荫、小鸟欢唱,是散步好地方。”
“这20年,我被‘幸福’敲了两次门,原地住了两回新房。”杨丽玉笑着说道。“2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棚屋区,我一家人挤在12平方米屋里,屋内冬冷夏热,一下雨就成‘水帘洞’。”
杨丽玉回忆起“幸福”第一次来敲门的情形:“那是2000年7月2日,接近40摄氏度高温的正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没打招呼,走进拥挤闷热的苍霞棚屋区。座谈会现场,他说‘请给群众捎个话,政府会把好事办好’。”
一周后,这片3441户9511人的台江最大片棚屋区开始动迁了。一年后,一个现代化居民小区——苍霞新城42栋高楼拔地而起。杨丽玉说:“2001年8月17日,我第一次住进了75平方米的‘小洋楼’”。
“第二次敲门”是指2021年的社区全方位改造。“老旧小区变成充满现代气息的小区,长者食堂、学堂、活动中心、便民驿站等建设一应俱全。”她说。
“我们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其乐融融。”虽退休多年,杨丽玉老有所乐。“社区有活动总会叫上我,有时也带着合唱团参加区里、市里的各种演出。”
平时,早上用完餐,杨丽玉会到小区跳广场舞。偶尔会走出小区,沿着中平路,在2020年恢复开街的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里闲逛。“这里有熟悉的老台江民俗文化氛围,也有近现代中西方文化氛围,集商业、居住、旅游、文化为一体。”
更多时候,她就在小区里溜达,与邻居唠家常,再去长者食堂“约”上一餐,时不时和大家交流“幸福来敲门”的新故事。
同样的幸福也荡漾在福州军门社区。作为“军门社区的女儿”,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最幸福的事,就是通过努力看到“纸禙军门”变成“幸福社区样板”。
林丹说,“牵挂民生的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到军门社区考察,2014年作出‘三个如何’指示——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
牢记嘱托,这十年来,林丹每天走街串巷,倾听家长里短,记下居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带领社区干部啃下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
“‘一老一小’群体,是社区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整合各方资源,建起了长者食堂、托管中心、养老照料中心,把社区打造成温暖的家。”林丹说,在军门社区打造的“一刻钟幸福圈”里,居民群众“不出圈”就能享受医、食、学等各类服务。
“饭菜非常丰盛,菜品天天变样,我一周在这里吃六天。”在社区长者食堂用餐的老人林瑞珍双手竖起大拇指点赞道。
军门社区现有60岁及以上老人1200多人,在这里,仅需10元即可吃到两荤两素,对生活不便者还提供免费送餐;托管中心也比市场便宜一半,“一站式”解决了孩子接送、就餐难题,还有4名兼职教师辅导课业。
自2015年军门社区推出“居民恳谈日”,搭建政府和居民沟通桥梁。每月10日,会议室里总是热热闹闹坐满了居民,大家踊跃提问,社区工作人员会逐一回复上期问题,并记下新诉求。
林丹说,军门社区用了十年,以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答题“三个如何”之问。
“做好社区工作,就是把居民的琐事、难事、烦心事,件件都当作自己的大事。几十年来,我既是社区的‘家长’,又是居民群众的‘服务员’。”林丹说,她此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幸福”在社区。
赓续城市文脉 让古老街区“活”起来
“寿山石雕是工匠技艺和艺术巧思的融合,十分注重依石造型,有‘一相抵九工’之说,‘闽派石雕’还有自己的独到技法。”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大光里21号的何振岱故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在正在向游客介绍。
“游客越来越多,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了。”2017年自上海返榕后,张志在就把工作室落户在此,他见证了三坊七巷的发展和变化。这里有他的创作室,也是寿山石雕福州市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和体验馆。
2012年,已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张志在前往上海学习。在创作之余,他参加各种国际展览以开阔眼界、精研各门类艺术,同时不断问道于大师。
让张志在萌生回福州的想法是在2015年。他受邀访问美国并展览个人作品,现场技艺展示让外国人大为惊叹。“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在触动的同时不禁自问:寿山石雕艺术何时才能走出国际大师、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呢?”于是,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寿山石艺术发源地重新拾掇前行。
“因为我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还享受了租金优惠政策。”张志在目睹了政府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的力度。依托名人故居等古建筑,三坊七巷整合区域内的宗教、民俗、工艺美术、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古厝空间,宣推闽都文化。
身处明清建筑群落中,张志在和其他在此的艺术大师一样,总觉自己身上有一份文化传承责任。他在继承传统时独创S型线条雕刻技法,尤擅长链雕、透雕、镂空雕,作品《双福起祥》《朝阳》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
“技艺需活态传承,更需要走进工作室。”参加过张志在雕刻体验课后,不少人把孩子送来学习。在张志在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在从事雕刻工作。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三坊七巷调研,叮嘱我们保护好传统街区、古建筑和文物,保存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张志在说道。
“福州古厝是闽都历史文化的载体,何振岱是近现代文人,在闽都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何振岱故居以及三坊七巷工作,我感觉与他们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在创作之暇,张志在也常流连忘返于坊巷名人故居以涵养养分,最喜去的是林觉民故居。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在林觉民故居,张志在时时感动于这位烈士在《与妻书》缱绻缠绵的深情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义,同时也感悟着这座古城的城市文脉、气质和精神。
正是在这,1991年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揭开了福州文物保护崭新一页。“每次来这,都会警醒自己对文物的尊崇之心。”张志在如是说。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二级调研员朱祖辉告诉记者,当时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此次会上一锤定音,拉开一场抢救林觉民故居的紧急行动,一系列措施还包括“四个一”机制在内的创新之举,为福州这座千年古城保住了文脉、留住了乡愁。
“福州坚持‘像爱惜生命那样赓续城市文脉’,坚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守护好福州城市的‘根’与‘魂’。”朱祖辉说。
如今,三坊七巷保留了唐宋遗留下来坊巷格局和200多座明清古建筑,向人们展示着福州悠久的文化底蕴。在古厝保护修复中,福州还将古厝活化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对老建筑背后蕴含的文化积淀、历史故事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示。三坊七巷现已成为福州市传统文化展示中心、交流平台、文创产业基地,每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
双向奔赴 画好“山水画”“滨海图”
“2021年,我的建议会被采纳、落实。到如今,乌山景区已和三坊七巷连成一片,青绿色的乌山与繁华的古城相融相生,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点。”眼前情景让福建开放大学原副教授赵容倍感欣慰。
在过去担任福州市鼓楼区人大代表、福州市人大代表期间,赵容没少来乌山走访、调研。2021年,赵容提出的《关于创新拓展“还山于民、还水于民、还绿于民、还岸于民、还场于民”工作的建议》被采纳,并得到积极落实。
赵容从小就在乌山玩耍长大,和很多市民一样对乌山有着特殊情感。“乌山,就是福州人心里的坐标点,代表这座城。”她说,“过去,由于自建房、单位办公等原因,乌山较少区域对外开放,几十栋建筑遮盖了山体原本风貌。”
为了“还山于民,还绿于山”,2006年,相关省直单位、商业用房陆续搬迁,福州先后对包括乌山、于山在内城区的数十座山体实施了改造提升,围绕“显山露水”、建设“山水城市”,逐渐形成了“山在城里,城在林中”的景象。
此后,福州市相关部门还出台规划,对环山地块的建设行为、用地功能都进行了严格控制、优化调整。经过一系列改造提升后,乌山景点更丰富、山体更显绿、配套设施更完善。爱好书法的赵容也常来此临摹碑铭,畅享生态福地的同时,感受闽都文化的独特魅力。
赵容和这座古城同频共振,在她看来,“绿色”是福州永不休止的一项工作。尽管已不是人大代表了,赵容仍关注着福州生态建设,并为之深入一线走访、调查。
江海兴则福州兴。上世纪90年代,福州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最早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开拓出城区建设新版图、产业发展新空间。坐拥江海之利却曾被调侃为“一座知道海却看不见海”的福州,开始了滨江向海跨越。
“从那时起,作为大都市要件之一的地铁被提上日程。”作为福州地铁发展的见证人,福州地铁集团总经理林燕枝表示,“自2016年首条线路开通至今呈现‘五线并行’,福州迈入地铁‘环线换乘’时代,截至2024年9月18日全线网总客流突破10亿人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的历史性大跨越。”
“地铁与城市同频共振,不仅极大地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更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林燕枝认为,这139公里的运营里程,每一公里都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也体现在地铁运营的细节上。福州地铁引入了AED设备、暖心母婴室、冷暖车厢等50余项服务措施,地铁车站站厅还设置了便利店、理发店等便民设施。
2024年12月20日,在机器轰鸣声中,站立在滨海快线的帝封江站施工现场,林燕枝思绪早已飘到海边。“搭乘地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城市美好愿景,将很快实现。”林燕枝说。
作为推动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的关键项目,滨海快线串联福州主城中心以及滨海新城核心区,将实现福州主城与滨海新城半小时通达,预计2025年年底前开通。轨道上都市圈的加速奔跑,为市民擘画了心向往之的“幸福圈”。
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福”在社区里,“福”在老街上,“福”在山海间。在福州,福深藏于城市管理者、建设者的心中,更洋溢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蔡荣波
统筹:陶玉德
监制:伏成镭
策划:陈洪亮 安琪
文字:陈洪亮 罗晓英
视频:邹烨炫 罗晓英
配音:袁艺
鸣谢:福州市委宣传部 福州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