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古韵新声青阳腔

【文化中国行】古韵新声青阳腔
2025年01月02日 07:59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青阳腔参加池州市春晚演出。本报通讯员 童丽娜 摄青阳腔参加池州市春晚演出。本报通讯员 童丽娜 摄

  岁末年初,青阳腔传习馆里,锣鼓声停下的时候,青阳腔省级非遗传承人章秀兰清亮的嗓音穿透整个厅堂。这是青阳县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正在排练《田家有杏不需梅》,剧情围绕青阳县省级非遗项目“九华黄精”产业发展新创作的青阳腔剧目。

  为了抢救保护濒临失传的青阳腔,青阳县成立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这是以宣传、推广青阳腔为主业的地方国企,其下属的徽之韵青阳腔剧团有主要演员十余人,除江进、章秀兰、高莹3位非遗传承人外,全是“90后”“00后”演员。团队6年来一直致力于让青阳腔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青阳腔,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腔调?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形成于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徽池雅调”。池州文化学者纪永贵撰文指出,戏曲发展到明代,杂剧、传奇的艺术形式已经基本定型并固化,戏曲形式需要一个更新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从青阳腔滚调那里开始。它改变了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2006年,青阳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戏曲“百宝箱”里夺目的奇珍。

  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明代万历年间,青阳腔红遍全国,此后影响了目连戏、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并与中国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青阳腔的流行地区涵盖皖、闽、粤、湘、赣、鄂等。然而,辉煌过后便是寂寞。战乱、瘟疫、自然灾害等,迫使老艺人背井离乡;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强势文化、流行文化挤压青阳腔的演出空间,至晚清,青阳腔日渐式微,消失于舞台。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曲艺史家、理论家叶德均先生,在对青阳腔艺术源流和特质,做了丰富有效的研究基础上,出版了《戏曲小说丛考》,为后人研究青阳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青阳县成立民间文化艺术整理工作机构,负责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重点收集青阳腔和青阳民歌的资料。1991年4月出版《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集),收集青阳腔大小剧目94个。2009年以来,青阳县相继组建青阳腔博物馆、青阳腔传习馆、青阳县新声青阳腔艺术团,并扶持长垅村青阳腔农民剧团。

  为保护和传承“戏曲活化石”,2018年,青阳县成立青阳腔博物馆,是集中展示青阳腔研究成果、曲谱脸谱乐器道具、民间表演物件等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外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窗口。与安徽山水相连的江西省,也为青阳腔的保护传承而不懈努力。1988年,江西省湖口相继成立青阳腔剧团48家。2000年、2008年,湖口县被两度授予“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称号。江西省湖口县从1982年开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搜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131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音像资料110多个小时、青阳腔业余剧照及各类资料1000余幅、青阳腔脸谱46个。

  2019年11月,池州市青阳县文化馆、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获得“青阳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共同启动青阳腔保护项目。青阳腔与弋阳腔、广昌孟戏、赣南采茶戏等知名地方戏曲等,丰富着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百花园地。

  “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股清流、一抹红霞,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是无数非遗项目中的一个缩影。”章秀兰感慨地说。2024年度的安徽省濒临失传剧种青阳腔公益性演出,以两周的专场演出,锻炼了这支年轻的队伍。青年演员们现场表演了《狮子门传奇》《拜月》《百花赠剑》等多个青阳腔经典剧目,吸引了众多观众现场观看。池州市组织开展的“音符上的池州”池州原创歌曲采风行,邀请优质原创音乐人,深入池州知名景点及非遗文化发源地采风创作,又让古老的旋律穿越时空,戏曲与诗歌相聚相会,焕发新光彩。

  台上舞不尽生旦净末丑,台下听不够百世人间情。文化大繁荣的今天,戏曲与戏迷间的情感呼应,成为青阳腔重现生机的新契机。

  (本报记者 徐建)

池州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