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村有喜事】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同圣村:同圣同盛

【村有喜事】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同圣村:同圣同盛
2025年01月02日 14:14 央广网

  编者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央广网特别推出《村有喜事》主题报道,以接地气、沾泥土的融媒体表达,以新视角关注农业新亮点、新气象,展现农村、农民们在新时代新的魅力和风采。

  早上七点半,王世民就在家门口的超市里拎上了长者食堂的午餐食材,荤素搭配,还有老豆腐,想着就觉得热乎。从热闹的市镇一拐,几百米的距离,就进入了悠然的同圣村。

  同圣村位于江苏大丰经济开发区,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是苏北地区一个普通而极具代表性的农业乡村。王世民是同圣村一组组长,也是同圣村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村民们一早就忙活开了,扫庭院、吃早餐、摘柿子、打连盖、收稻子。田地里的农机轰鸣,一派丰收好“丰”景。11月正是同圣村最热闹的时候。

同圣村航拍(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同圣村航拍(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小田变大田

  “我们工作人员有时候开玩笑,说自己是村里的超级经纪人。村里的事情很简单,服务好、照顾好村民。”王世民介绍,对于乡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规划发展。“我们父辈们看天吃饭,现在,我们土地流转,用上了各种农业新设备。”

  提到土地流转工作,已经退休的上一任同圣村党总支书记朱爱平最清楚。“以前我们也是贫困村,赶上了好时候。前几年,我们联合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大户。村民们闲下来,有一些外出打工了,大家都增收啦。”村里的“小田”、碎田“合并”,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盐城是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生产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肉类、2%的蔬菜、2%的水产品和3%的蛋类。近年来,盐城在粮食生产方面稳中求进,发挥现代农业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盐城在农业领域进行了“小田变大田”的重要改革,其核心理念是“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最初该项改革在亭湖区实施,截至2024年9月,全市已有116个镇街、445个村启动改革,实现县镇全覆盖,累计完成改革面积140万亩。

农机在“大田”里作业(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农机在“大田”里作业(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走在同圣村里,田野间三四台农机轰鸣,在金色水稻之中稳步前行,飞速收割。一位站在田埂上看收成的村民笑说:“要是家家都请农机手,就得排日子。现在好了,田块‘并’起来了,几台机器一起下地,大家都省力了。”

  不远处的晒场上,技术人员捧着新米测算亩产。风中有土地与新米的味道,眼前是乡村的力量与喜悦。

  富余变富裕

  成了富余劳动力,村民的选择各不相同,有的选择外出打工,也有人留在村里“就地就业”。如今提到同圣村,村民们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锁芯”。

村民在家安装“锁芯”(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村民在家安装“锁芯”(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近年来,大丰因地制宜发展手工经济、特色经济、庭院经济、辅房经济、劳务经济和农旅经济六种增收模式,让村民们在门口安享晚年。截至2024年9月,已带动农户5.58万户,预计帮助群众年增收6.7亿元。同圣村的“锁芯”就是手工经济的一种。

  安装锁芯的步骤简单,即使是年近80岁,做起来也毫不费力。朱继干朱大爷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整框的锁芯堆放身侧,手里头动作不停。他们家做锁芯的目的很简单,能照顾自家庭院的菜地里的蔬菜,家里人傍晚能去接孩子放学,时间上更为宽裕自由,每月还能挣上几百元。

  全村做锁芯的不止这一家,每当运输车来时,屋前屋后好几户人家来这里拿货回家。因为大丰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工业园区和相关企业也成为村子的“资源”。企业有零部件需求,村民将空闲时间利用起来,做起了兼职。

  除了锁芯经济,还有玩具制作。“村里、镇上有玩具厂,经常需要人手填塞配件或者做一些衣裙、包装。活简单,还能把材料拿回家做。”一位村民热情介绍,村里的不少手巧的中老年妇女会聚在手工经济中心户家,这里有间专门腾出的空房作为玩具制作作坊。她们一边闲聊一边赶工,给娃娃做衣裙、缝扣子,还有海绵包装。缝纫机哒哒哒作响,邻里笑声飘出窗外,“人、地、房”资源都被盘活了。

村民在手工经济中心户屋里包装海绵(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村民在手工经济中心户屋里包装海绵(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吕美晔表示,虽然六种经济是一个概括性新名词,其中包含的手工经济其实由来已久。十多年前,苏南地区就已经有案例。从大环境而言,其背后是产业从苏南向苏北的转移。对个体而言,手工经济、庭院经济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门口就业,直接带动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很有价值的“劳动密集”。

  不仅企业需求让“家门口经济”火了起来。村委会工作人员也和一些有经验的村民尝试在河边种植桃树、中药材,培育新的产业。“如果种得好、有市场,我们就带动大家一块种。”王世民介绍。

  邻里有温情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路宽了,路灯亮了,还建了老年活动室。”朱爱法是原同圣村小学的校长,如今已经退休在家。儿女在城区,而他选择留在村里和母亲做邻居,方便照料老人。

  朱爱法参与了《同圣村志》的编纂工作,是村民们公认的“文化人”。“文化人”即使退休了,也要参与文化活动。朱爱法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活动室里写字、画画、唱歌、演奏,时髦得很。

  他最称赞的还是长者食堂。与城区不同的是,村里没有单独建设长者食堂新楼,而是安排在一户村民家。村里最常见的小平房成了老人们中午就餐的温馨餐厅。前厅和两侧房间收拾得干净,后厨更新改造。大厨是村民兼职,食材由镇上统一安排,每天都有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值班送菜。每餐几元,老人们就能吃上热乎饭,80岁以上可以免费就餐。

  在同圣村,朱和王都算是大姓。邻里间关系热络,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庭。深厚的感情也是一代一代人、一件件喜事累积出来的。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朱明鑫最近忙了件大事。村里有喜事要请酒,田里丰收了,当家人给老人送新米,共享秋收的喜悦。

村民们高兴地领米(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村民们高兴地领米(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11月村里秋收,种粮大户和朱书记商量,特别准备了大米送给村民。晚上开大会,朱书记叫上我们几个年轻人一起给村民搬米。”王世民表示,如今在村里服务村民的都是“70”后、“80”后,包括现任村书记、种粮大户、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照顾老人的志愿者们,还有在外闯出名堂的企业家。老一辈看着长大的少年们如今成为中流砥柱,照顾村民。

  村头的大喇叭响起,播送着秋收的安全事项,将收获的喜悦传到村里每一个角落。当晚,村里开了一场村民大会,向大伙公布了最近村里“美丽庭院”评比结果,也跟村民们通气,请大家对村里的大小事务举手表决。

  “以前我们就在村头开大会,来的人能有上千号。能参与自己村的建设谁不高兴呢?”一位村民表示,现在村民们有的外出打工了,有的搬去了镇上,熟悉的喇叭响起,大伙再度亲热地聚在一起。

  “在费孝通先生的理论中,农村被视为一个‘熟人社会’。”吕美晔介绍,所以乡村在管理上既简单又复杂,这里讲理也讲情,有着独特的氛围。

  村庄因时代而前进,因熟悉而信任,因年轻一代而改变,也因“赠予”而温暖。土地丰饶时,同圣亦同盛。

  监制:伏成镭

  记者:王姝姝

  视频:王姝姝 刘剑忠 陈与同

  特别鸣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