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正式通车,宛如一条巨龙,横跨茅尾海,打通了广西滨海公路卡点,为平陆运河出海口添上“关键一横”。这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成果,绝非仅仅是一座桥的诞生,它承载着科技创新之力、区域发展之望,以及民生改善之福,在广西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意义。
龙门大桥的建设,堪称一场攻坚克难的科技硬仗。面对茅尾海复杂的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主航道桥1098米单跨吊全漂浮体系钢箱梁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需要极高的技术精度。科研人员通过反复的风洞试验,优化桥梁外形设计,以抵御海上狂风侵袭;对海底地质展开详细勘查,为桩基设计提供精准依据,确保桥梁根基稳固。这一系列科研努力,让大桥不仅稳稳屹立,还两次打破东锚碇和西锚碇混凝土填芯浇筑世界纪录,这些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桥梁建设多项空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桥梁科技的雄厚实力,也为后续类似海洋环境下的桥梁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生态环保理念在龙门大桥项目中贯穿始终。建设选址阶段,充分考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避开鱼类洄游通道、珊瑚礁等生态敏感区,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破坏风险。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噪声、扬尘,对施工废水、废渣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海洋生物生存繁衍,专门设计鱼道,让鱼儿顺利洄游产卵,还投放生态礁,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之所。这种将生态保护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的做法,为大型工程建设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给出了优质答卷,守护了茅尾海的生态美。
龙门大桥通车后,其经济拉动效应迅速显现。在区域一体化层面,防城港与钦州港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幅压缩,原本需要1.5小时的车程如今缩短至25分钟,钦北防“半小时经济圈”得以夯实。这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物流运输更加高效便捷,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以临港工业为例,原材料与产品运输时间的节省,使得企业资金周转加快,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集聚,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就业增长与经济繁荣。
从对外联通来看,龙门大桥是广西连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东盟经济圈的重要通道节点。一方面,加强与大湾区的经济联系,承接产业转移更加顺畅,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助力广西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面向东盟,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广西的特色农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更便捷,东盟的资源、商品进口也有了更高效通道,促进双向经贸合作,为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拓宽道路。
在社会民生领域,龙门大桥带来诸多福祉。交通便利性提升直接改善居民出行体验,周末、节假日出行游玩的选择更多,钦州三娘湾、防城港金滩等滨海旅游景点串联,游客量有望进一步攀升,带动沿线旅游经济,让居民增收。同时,教育、医疗资源的共享也因交通改善变得更为可行,城市间专家交流、远程会诊等互动频繁,为偏远地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龙门大桥跨越的是茅尾海,也是旧时光里的发展桎梏。正是在这里,曾经潮起潮落见证着岁月的缓慢变迁。近数十载后,广西的市民们终于不用像往昔那样,望着彼岸近在咫尺却因迂回路途耗费大量时间,在曲折漫长的滨海小道上颠簸前行,而可以在飞架东西的龙门大桥上驰骋,体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畅快奔涌,感受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红利。(孔德淇)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