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795.7万人,占全国总量的9.7%;有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数量全国最多。
面对艰巨任务,云南迎难而上。截至2024年12月底,云南累计识别监测对象97.7万人,尚未消除风险的均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
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5.4%用于产业发展,每个脱贫县形成2—3个特色产业。
4年来,实施近2万个补短板、促振兴项目,收入差距、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居民0.7个百分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和前提。近年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织密防贫网 动态监测不遗漏
“感谢政府的支持,我一定要让两个孩子读完大学,未来的生活会更好。”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村民胡有美说。
胡有美一家4口人,因家有两个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她家被纳入了风险监测机制对象。为及时了解她家的生产生活情况,镇村两级工作队员经常到家走访,为发展出谋划策。目前,胡有美的丈夫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有空时也会跟着寨子里的务工队一起外出务工。一家4口享受低保政策,上大学的大女儿除了享受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外,还享受每年3000元的“雨露计划”补助。胡有美在家务农,一年下来收入5万余元,生活得到保障。
胡有美一家是我省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过渡期的前半程,云南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云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既重视防范整村整乡的返贫致贫风险,更紧紧盯住每一个监测对象、每一个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个体,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同时强化动态退出,稳定消除风险。
2024年,我省抓实“三个动态”,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
——完善动态监测。健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一键报贫机制,整合7个部门15类救助服务事项,优化干部定期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机制,做到返贫致贫风险及时发现、监测对象应纳尽纳。
——强化动态帮扶。坚持“一户一策”,对监测对象至少落实2项帮扶措施,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做好动态清零。严格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稳定消除风险。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计识别监测对象97.7万人,稳定消除风险70.5万人,尚未消除风险的均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
每一位脱贫群众的发展,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色,只有把每一个个体盯紧了,才能确保底线守牢。
全省各地在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基础上,做到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这为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优“土特产” 鼓起农民钱袋子
铺好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垫”,不代表工作已经完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省委农村工作会连续多年将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放在重要位置。
2024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着力打造培育建水“金剪刀葡萄疏果工”、弥勒玫瑰花工等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劳务品牌,充分释放就地就近就业潜力。
泸西县通过发展小香葱产业带动6万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创收超18亿元;弥勒市小河边村引种鲜食玫瑰花,拓宽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形成了家门口有产业、可就业的“双业”氛围。红河州大力推动水果、蔬菜、鲜花等高原特色农业种植,在“产业+就业”的带动下,实现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5.07万人。
蒙自市创新探索出农户、村集体企业、龙头企业三方利益联结的“622”联农带农益农新模式,蓝莓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畅通生产、流通、销售、分配各环节,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云南聚焦特色农业强省建设,高质量推进“1+10+3”重点产业发展。全省各地因地制宜,让“土特产”成为助农增收的好产业。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扶上马,送一程”。怎么扶?怎么送?云南聚焦“三个提升”,全面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提升帮扶产业质效。云南聚焦粮食等14个重点产业,逐个建立专项工作机制,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5.4%用于产业发展,每个脱贫县形成2—3个特色产业。引导享受财政资金项目扶持的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总结推广孟连县牛油果“334”、蒙自市蓝莓“622”等10余种联农带农模式。盘活闲置帮扶资产,94%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提升创业就业质量。我省实施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12.8万人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培养认定3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推广永仁县“幸福里”社区经验,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24年12月,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361.8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二。
——提升区域协作水平。深化沪滇“四个+”协作模式,人才、资金、产业、消费协作创历史新高,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476个,实际到位投资额283.28亿元,巩固提升产业园区96个,援建帮扶车间234个。52家中央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8.78亿元,省级单位、民营企业实施全覆盖帮扶,2.7万名工作队员奋战在一线。
实施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组合拳”中,金融也是一场重头戏。2024年,云南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新增贷款和余额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及时召开省委、省政府工作现场会,并在调研评估的基础上出台肉牛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创新推出“肉牛贷”“智慧畜牧贷”“惠农贷”等金融产品,成效显著。
加速补短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途径。脱贫地区群众如何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除了在产业兴旺等方面着力,加强脱贫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脱贫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提振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等也十分关键。
“十三五”期间,镇雄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4752户65464人(脱贫户12499户57501人、同步搬迁户2253户7963人)。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当地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兴“产”业、筑“城”色、聚“人”气,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认同感、满意度。
为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2024年云南突出“三个重点”。
——突出抓好重点县倾斜支持。针对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15个方面差异化政策措施,做到资金投入、项目实施、土地保障、人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五个优先”,4年来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占全省52.4%,实施近2万个补短板、促振兴项目,收入差距、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突出抓好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累计投入衔接资金49.4亿元,重点加强109个800人以上,特别是19个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延续脱贫群众水、电、物管费补贴等政策,搬迁安置区有劳动力家庭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户均就业2人以上,实现了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突出抓好脱贫村能力提升。把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奋进之力,制定实施“千万工程”三年行动,扎实推进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有序推进1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8481个脱贫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套政策组合拳,让如今的云南乡村展露出不一样的面貌。
云南通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省12370个行政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及审批;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5%、55%、88%,比2023年分别提高4.1个、5个、1.3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
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云南乡村正开启提质升级“新篇章”。曾经房空人荒、资源沉睡的“空心村”曲靖市马龙区土瓜冲,如今迎来大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新村民”,打造旅居胜地,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典范。
2024年,云南大力发展乡村旅居,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6个,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0条,一批旅居村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样板,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的领域,带动全省旅游收入1—10月实现2278.6亿元、同比增长26.58%。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云南切实把握好“产业兴旺”和“提振信心”两个关键点。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就一定能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2024年,粮食再获丰收、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就业亮点不断、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消费市场活跃……一个个欣欣向荣的场景,汇成云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2025年,云南将保持定力,压实责任,激发干劲,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