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解锁粮油单产提升的“科技密码” ——新疆农垦科学院助力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解锁粮油单产提升的“科技密码” ——新疆农垦科学院助力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2025年01月07日 19:59 兵团日报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年,新疆农垦科学院在兵团创建百亩示范田25个、千亩示范方9个、万亩示范片8个,组织专家围绕单产提升开展科技指导和服务,带动各师市粮油等主要作物实现均衡增产。收获时节,喜报传来:兵团2024年粮食单产、总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创造这样的好成绩靠的是什么?本报全媒体记者日前走进新疆农垦科学院和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以“提单产”为切入点,筛选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品种

  隆冬时节,麦田虽已被积雪覆盖,但六师奇台农场二十二连种植户闫军隔几天就会去麦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从冬小麦播种到土地上冻,农业专家来了好几趟,出苗情况不错,今年争取再获丰收!”2024年,就是在这片麦田里,闫军种植的冬小麦平均亩产873.22公斤,创造了新疆冬小麦当年高产纪录。

  “好种出好苗。我家种植的小麦品种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根据土质和气候精心挑选的,种出的小麦穗子大、籽粒饱、色泽好。”闫军告诉记者。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团队针对兵团农业生产现状,积极推进作物育种工作,选育出一批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新品种,创造多项玉米、大豆栽培全国超高产纪录。2024年,一大批耐密抗逆、抗倒伏、易机收的主导品种进入兵团各垦区田间示范、推广,不断提升粮油作物增产潜力。

  2024年9月,在八师一四七团高产示范田,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新大豆23号”百亩方和千亩方平均亩产分别达439.17公斤、400.05公斤,双双创下全国大豆大面积单产纪录。

  “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耐密植、抗病等特点,同时采用大豆膜下滴灌宽窄行精量点播高密度种植模式,大豆单株结荚多、粒数多、粒重较高,为大面积高产创建打下了基础。”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战勇介绍。

  种子虽小,意义重大。为了培育出优质高产、适宜兵团规模化推广种植的大豆新品种,新疆农垦科学院大豆创新团队大量收集、鉴定种质资源,开展杂交组合配置、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工作。目前,团队选育及引进的多个大豆高产品种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大豆种植区域扩大到兵团124个团场。

  “我们不仅要推广好的品种,还要投入更多的力量选育良种,为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更有力的品种支撑。”战勇表示。

  以“创高产”为着力点,集成一批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方圆几十里的种植户都来现场观摩,看了都说也要这么种!”回想起2024年11月15日测产现场的场景,一师二团职工张培福一脸自豪。

  2024年,兵团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示范推广工作,提出打造“冬小麦+复播玉米”周年“2吨田”目标。新疆农垦科学院积极行动起来,在一师阿拉尔市和三师图木舒克市打造了1.6万亩示范田。

  张培福的承包地就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与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创建的麦后复播玉米示范田,到秋收时,这片土地复播玉米平均亩产1027.58公斤,加上头茬种植的冬小麦平均亩产821公斤,全年平均亩产达1848.58公斤,创造了新疆“一年两熟麦玉连作”高产纪录。

  高产田是如何种出来的?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处处长、研究员段震宇说,示范田集成了优选品种、北斗导航、矮化密植、精准化控、干播湿出、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栽培技术,其中多项技术系新疆农垦科学院首创。

  为破解麦后复播作物积温有限、适宜高产品种欠缺、免耕机械不配套、低损收获机械缺乏等制约增产的一系列难题,新疆农垦科学院组织作物、农机、水肥、植保等团队联合攻关,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复播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南疆地区大面积示范应用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储备。

  2024年,新疆农垦科学院还重点推广了以“单粒精播、矮密早宽、缩行增密、水肥药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生产”为核心技术的花生高产技术模式,冬小麦缩行增密、化学调控、精准水肥、“一喷三防”高产技术模式,小麦+复播大豆、小麦+复播玉米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积极探索农作物增产新路径。

  为了让新技术、新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新疆农垦科学院选派77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兵地农业生产一线,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00余项,推广辐射面积80余万亩;挂牌科技示范基地82个,带动科技示范户1764户,培训职工群众1.5万余人次。

  以“高性能”为突破点,持续研发升级农业机械装备

  1月2日,走进六师芳草湖农场合盛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残膜加工厂房,只见一捆捆残膜整齐码放在地上。“这些都是2024年秋收后从地里收回来的残膜,也是我们的生产原料。我们的生产线有‘秘密武器’,全程不用一滴水,就能将废旧残膜变成塑料颗粒。”该合作社理事长杨龙介绍。

  杨龙口中的“秘密武器”,就是新疆农垦科学院自主研发的回收残膜干法清理加工关键技术。采用这一技术,将残膜捆破碎、多级抛切、无水除杂、干法自“热”成粒后,可实现白色垃圾“变废为宝”,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推广运用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是根本。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农机农艺配套上狠下功夫,着眼产业急需、职工群众急用,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在棉花领域,重点开展新型精量播种机、高效喷雾机、残膜回收机等先进装备的研发与改进优化,依托棉花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研制出电驱式播种风机、自走式植保机器人等新型设备。

  在麦后复播领域,积极开展玉米、大豆等免耕播种机械的研发,致力于实现小麦收割后不翻地直接播种玉米、大豆等复播作物,省去浇水造墒、犁地等环节,结合滴灌技术,可提前播种期10天左右,将光热资源尽可能多地“留”给农作物生长,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此外,大马力配套犁、北斗卫星导航BDC自动驾驶系统、精密播种作业信息化技术、精量化测土配方施肥等一大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5%,居全国领先水平。

  “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力量资源,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农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职工群众需要什么技术,研发和推广新科技、新农机、新农艺,为兵团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新疆农垦科学院党委书记魏建军说。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