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1月8日消息(记者庄滨滨)1月6日,江阴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称:2024年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突破5000亿元,这标志着江阴将成为昆山之后,全国第二个GDP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对此,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表示,昆山、江阴GDP突破5000亿元抬高了我国县域经济能级和门槛,对于全国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标杆价值和引领意义。
昆山江阴何以领跑?产业的成功直接决定
早在2022年,苏州昆山就已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此次江阴官宣预计迈入5000亿元俱乐部,再一次让江苏发达的县域经济迈上了新台阶。
昆山、江阴何以领跑全国?在吕永刚看来,直接取决于产业的成功。以昆山为例,近年来,当地深耕实业、向实向新,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成为主导产业,到精准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新型光伏新赛道,一条条地标型产业链群引育成型、活力涌动,规上工业在万亿元新台阶后持续攀高,展现出旺盛的产业成长力与进化力。同时,昆山抢抓区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做强园区、城区、镇区等功能和承载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紧扣产业所需,广聚各类创新及发展要素,实现乘势而起,聚势而兴。
吕永刚认为,两地领跑,核心在于具有富有进取性的历史主动精神。以江阴为例,当地从传统产业起步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乡镇企业崛起到引导企业上市,从深化县域集成改革到释放改革创新联动效应,体现着强烈的创新力。而昆山之所以能抓住电子信息、手机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等重大机遇多次实现产业跃升,归根到底在于昆山敢闯敢干、敢为善为,勇于做开拓创新的“行动派”,从“昆山之路”到新时代“昆山之路”,体现的就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冲天干劲和实干奋斗精神。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崔向阳教授认为,昆山、江阴同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但两地在产业发展的路径和优势上各具特色。昆山在地理上紧邻上海,从“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演进到近年来的两地同城化发展,承接上海产业溢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丰富经验,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化经营方面的特色更为突出。江阴则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和港口优势,经济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民营经济和上市公司经济发达,依靠钢铁、纺织、船舶、化工等传统制造业打下坚实产业基础,近几年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衡发展,县域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
“江阴经验”有何启示?坚守实体经济
在日前发布的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江阴蝉联第一,实现“二十二连冠”。在GDP接连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后,江阴2024年GDP预计突破5000亿元,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崔向阳教授表示,江阴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长期坚守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优势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绩斐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崔向阳认为,基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定盘星和压舱石。江阴经验是“苏南模式”在新时代的最新实践创新成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新案例。
吕永刚认为,江阴发展路径带来的启示之一是释放产业扎根效应。江阴改革开放初期是乡镇企业重要发源地,形成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和以钢铁石化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在此后的产业结构变迁后,江阴不断推进既有产业优势在延链补链壮链中实现迭代升级、创新转型,锻造本地优势产业集群,让产业具有很强的植根性,始终保持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江阴实施“科创江阴”战略,全面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培育扎根实体经济的本土优质企业,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也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启发。
县域强成就“苏大强”制造业强是关键“密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肩负着推动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2024全国百强县市名单中,江苏省共有25个县(市)上榜。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有6个县(市)上榜,且前4位均来自江苏。强大的县域经济成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最大底气。
吕永刚长期关注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在他看来,江苏县域强化“制造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县域强”的思路导向,制造业实力强、实体经济发达,成为江苏县域经济全国领先的关键“密码”。
在江苏县域中,既有昆山、江阴、张家港这样的苏南“领头羊”,在苏北,近年来也崛起了沭阳、邳州等“明星县”。吕永刚表示,这与江苏内部县域高水平竞争合作离不开。在竞争方面,各县域之间你追我赶、攀高比强,比如不少苏中甚至苏北县份明确提出融入苏南并与苏南县域对标,不少苏北县域纷纷确定跻身百强县的目标,内部良性竞争形成了强大的各县域不甘人后的发展内驱力。在合作方面,相关县份基于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体化形成了很强的区域分工协作效应,沭阳、邳州等县域在苏北率先跻身“千亿俱乐部”得益于南北共建的区域合作,而且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从一开始就注重“反梯度转型”,布局了具有创新前沿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形成很强的发展后劲。
对于县域经济未来发展,吕永刚表示,各地应积极抢抓新产业、新赛道“风口”,要做躬身入局的“行动派”,既要善于从外部引育新主体、新势力,也要激发量大面广的本土企业动能,做自我超越的主动变革者。同时,提升县域城区中心度及品质功能,加速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和品质空间。此外,推动体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打造高能级科技产业平台,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与扩展的强支点,塑造宜居宜游宜业宜创的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