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开山架桥克万难 9.12万公里畅行高原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开山架桥克万难 9.12万公里畅行高原
2025年01月14日 11:21 央广网

  视频拍摄剪辑:汪晓青 部分素材:青海省交通运输厅

  央广网西宁1月14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高原山地、荒漠湖泊、冰川草原,多样化的复杂地理地貌,造就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其间,一座座大桥跨越高原河流,一条条公路通行至乡村,一道道通途可抵高山湖海,这些道路犹如高原大地上的“经脉”,成为联通城乡、致富百姓的生存路、致富路和幸福路。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25年青海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获悉,在过去的一年里,青海加快推进综合运输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755公里,全省公路总里程达9.12万公里,其中,高速(含一级)公路里程达5150公里,交通运输服务支撑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先行作用更加凸显。

  开山架桥 畅行高原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在高原碧绿的黄河水之上,一座跨越黄河的铁路钢珩拱桥正在修建中,这便是尖扎黄河特大桥。

  记者在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看到,大桥两侧的施工基本完成,正准备向中间延伸,凌空交汇于黄河之上,而水面上不修建任何用于支撑的桥墩。

图为2024年12月20日拍摄的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图为2024年12月20日拍摄的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而之所以飞越黄河架桥,是为了保护黄河中的鱼儿。

  中铁大桥局川青铁路项目党支部书记瞿小荃告诉记者,大桥的位置处于黄河上游,对水环保的要求非常高,此外,也是为了保护国家特种鱼类。“鱼类的繁殖期是每年的4月—6月,施工的黄金期是在4月—11月,与鱼类繁殖期有重叠。为了保护鱼儿,工程将原本在水中的主墩改线到了岸上,施工采用拱梁同步架设,杆件通过桥面进行运输,不需要船舶在黄河上行驶,工人也不需要涉水。”瞿小荃说。

  不仅如此,在大桥施工现场,智能化应用和新技术的投入,使得桥梁建设如虎添翼。应力传感器像“壁虎”一般紧贴大桥,将大桥的相关实时数据传输到后台;3D打印机、测量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可以快速精准地收集到原本需要人工费时费力测量的数据。

  这座犹如一把弓箭的大桥,体现出交通建设者们精益求精、保护生态环境的初心,也体现出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建设能力。

  1月10日,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麦秀镇的多福屯隧道施工现场传来好消息,G0611同仁至赛尔龙段高速公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多福屯隧道双线顺利贯通。这标志着同赛项目又一节点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为项目早日建成通车迈出重要一步。

1月10日,G0611同仁至赛尔龙段高速公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多福屯隧道双线顺利贯通(央广网发 青海省交控集团供图)1月10日,G0611同仁至赛尔龙段高速公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多福屯隧道双线顺利贯通(央广网发 青海省交控集团供图)

  记者从青海省交控集团获悉,多福屯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左右线分离式岩质隧道,左洞长1493.448米,右洞长1536米。隧道洞身段地势高,山坡坡度较陡。

  据了解,为按期高效完成隧道掘进施工任务,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冬季施工中,采取隧道口安装保温帘、罐车“加棉衣”、建立无线测温和人工测温相结合的温度监测体系等措施,克服严寒影响,提升冬期施工工效,有力保障隧道按期顺利贯通。

  克服万难,开山架桥,交通项目建设者们通过科技智能化的辅助,串联起了高原山川湖泊和广袤草原,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畅途。

  行在景中 游在路上

  冬日里,走进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湖水渐渐封冻,呈现出壮丽宁静的美,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取景拍摄,游历打卡。

  2024年,环青海湖风景廊道倒湖茶公路首段建成通车,交旅融合“快进慢游”服务体系加快打造,“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实现了一路风景、一路畅通。

冬日的青海湖(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冬日的青海湖(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据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何灿介绍,青海省积极推进交旅融合发展,环青海湖旅游公路加快建设,倒淌河至二郎剑景区公路通车运行,玉树称多沿江、果洛甘德沿黄、海北同宝山等旅游公路加快实施,环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风景道提质改造全面完成,翡翠湖旅游公路等网红打卡路相继建成,海北州梦幻海北旅游环线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全省84%的A级旅游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公路网络加快形成。”何灿说。

环青海湖风景廊道倒湖茶公路(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环青海湖风景廊道倒湖茶公路(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旅游公路,不仅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快速通畅的抵达景区,独具特色的彩虹旅游公路、逐步完善的特色服务区等,更给行驶在路上的游客群众带来了视觉和体验上的全新感受。

  展望新的一年,青海将统筹协调推进交旅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强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提升交通旅游体验水平。

  广袤的青海大地,生态自然美景处处可见,风景名胜区点缀其间。为此,青海将加快打造“五个1号”交旅融合生态景观大道,着力提升青甘大环线品质,完善拉脊山、达坂山、同宝山等10座观景山峰和湟源下寺村、化隆沙索麻村、刚察果洛贡麻村等20个旅游资源富集村落旅游服务设施,加快沿线观景平台建设,力争建成青海湖1号、柴达木1号公路,形成功能完善、路景交融、各具特色、宜行宜游的“快进慢游”旅游公路网。

  为民生幸福“开路”

  交通之于民生,具有重大意义。2024年,青海省加快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深入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五大工程,在资金投入总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新改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5733公里,新增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乡镇16个,新增通硬化路自然村150个。

雪山下的农村公路(央广网发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供图)雪山下的农村公路(央广网发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同时,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召开青海省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03公里,改造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危旧桥梁23座,实施溜索改桥5座,完成民和中川、祁连麻拉河村等公路“照我回家”亮化工程,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镇,隆务河东侧,一条滨河路沿河而走,河畔路旁几家乡村农家乐不时传来欢快的音乐声和儿童的嬉笑声。这条总长16公里的滨河路于2021年8月完成改造修建,从乡间小道到标准化乡村公路,滨河路实现了“新生”,也带着周围的群众迎来了新机遇。

夕阳下的保安镇东干木村滨河路(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夕阳下的保安镇东干木村滨河路(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2018年,我们尝试发展乡村旅游,但那时候路还没有修好,我们开办的农家院‘藏在深闺’无人知,发展局面并不乐观。”在保安镇东干木村经营农家乐的喇忠元说,滨河路改造之后,周边市县的群众自驾游来到这里,他经营的农家院也“搭乘”上了村子里乡村振兴的帮扶项目,实现了升级改造,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多种休闲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园。

  记者从2025年青海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新的一年,青海将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加快建设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新改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4000公里,新增8个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新增10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实施“我家门口那座桥”500座。

农村公路蜿蜒向前(央广网发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供图)农村公路蜿蜒向前(央广网发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2025年,我们将着力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奋力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何灿说。

  高原大地上,天堑变通途,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脉络、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一条条通途,连通城乡,为市民游客带来了出游的便利快捷,更为当地群众开拓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