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动能论是方法论,更是认识论。当前,我们呼唤激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能,告别“醒着的睡着的人”这一乏力的状态,尤其需要我们对激发动能、创造动能、调控动能等作出新的判断、形成新的认知、采取新的举措。
在2025年湖南省两会召开之际,红网时刻新闻联手新湘评论推出系列高端访谈《动能湘对论》,通过专访京湘两地的重量级专家,以“从北京看湖南”和“从湖南看湖南”的多维视角,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动能湘对论》既是湖南发展的策论,也是思想激荡的火种。辑录京湘学者哲思,联动两会会场内外。今起推出第一组,聚焦企业与产业,对话的专家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李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兵 长沙报道
产业,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
2024年,湖南新能源汽车产量近100万辆,占全国份额近十分之一;北斗产业增长逾30%;绿色智能计算产值突破8500亿元……这些数字,见证了湖南加快推进“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步伐。
李琳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不仅主持完成了多项重点课题,还有20余篇调研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写入湖南省“十四五”规划或省政府重要政策文件。
湖南的传统产业要如何才能“稳得住”,新兴产业如何才能“立得起”?为什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湖南的下一个增长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李琳教授。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须“双轮驱动”】
红网时刻新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就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你觉得湖南应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李琳:新旧动能的转换,主要是指传统产业怎么去转型升级,同时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从全国来看,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有的地区处在旧的不是很好、新的模式又没有形成的尴尬境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但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都不能“一刀切”,应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的原则。我认为,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须“双轮驱动”,要实现两条腿走路。
红网时刻新闻:具体要怎么走呢?
李琳:传统产业要“稳得住”。湖南属于中部地区,目前主要靠传统产业来支撑区域经济增长,所以这一块不能丢。而传统产业大多存在附加值低、能耗高等问题,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升链”,由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滑动,使传统产业也能够产生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来占领新的市场。通俗地来讲叫“老树发新芽”。
新兴产业要“立起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的着力点。国际竞争的未来领域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找准湖南的比较优势,通过“建链”“延链”,布局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比较优势的新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如此这般,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双轮驱动”,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可持续的重要力量。
【既要“稳得住”也要“立得起”】
红网时刻新闻: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湖南的优势,但经过多年发展,部分产业也面临“天花板”,湖南要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稳得住”?
李琳:传统产业“稳得住”,关键要靠可持续的创新,这是占领新的市场、开辟新的赛道、打破天花板的“不二法宝”。而创新的具体路径,是数字化、绿色化和全球化。
对数字化,大家比较熟悉。比如通过AI技术的改造,促使传统产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三一重工18号工厂、中联重科“黑灯产线”,都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升级。
再讲绿色化。绿色是以数字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生态底色和必然趋势。通过绿色化改造,能够降低碳排放量,更好地开拓新的市场份额。
最后说一说全球化。尤其对传统优势产业而言,全球化非常重要。这里需要提到湖南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初目标,是实现产品出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到不仅出口产品,还带动龙头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以产业链方式抱团出海,在国外建立园区,从而开拓国际市场。
从国内到国际,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不断打破“天花板”、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它以螺旋式的方式不断上升。因此,当传统产业面临“天花板”,就需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业的辐射半径。
红网时刻新闻:近年来,湖南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花了很多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新兴产业总体集聚相对较慢、规模不大,又该如何实现新兴产业“立得起”?
李琳: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事实都表明,集群化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有效空间组织模式。就湖南而言,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但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未来如何立足、壮大并实现规模效益,需要在两条路径上发力。
第一是集群化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产业链式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链条尚不完善,一些关键节点还是缺的,因此,需要补齐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大量中小配套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其能够集聚化、集群化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这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第二个特征是融合化创新。在谈论新质生产力时,我在很多地方都讲过,有些传统产业主要依赖于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而新兴产业并非如此,其本质特征是创新,它是因创新而诞生的,所以整个成长过程中一直是创新。它的创新驱动,呈现出相关技术的融合化、网络化创新特征。
目前科技革命发展到了第四代。第四代科技创新与以往不同,尤其是与第一代、二代不同的是,很多相关技术是融合化的,可能一项技术的突破,能够带来很多相关技术的诞生。或者说,一项技术的突破,需要很多相关技术来支撑。
这也说明,融合化创新的模式,是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即现在提倡的,以大企业或领军型、创新型企业作为牵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攻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往往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又可以衍生出很多的技术,甚至一项技术的衍生可能带来一个产业。
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些创新的规律,搭建起更多平台,其中包括中小企业融合创新的平台,并出台相关引导措施。
【“两业”融合是全球性大趋势】
红网时刻新闻:我们注意到,你持续关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去年就此出版了专著,你还建议推动“两业”融合,助力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请问,为什么“两业”融合这么重要?
李琳:“两业”融合是我们团队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重点方向。这个问题的答案,无非“趋势”二字。随着工业化推进,特别是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
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量大,但质还不够高,长期处在价值链“微笑曲线”低端,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瓶颈在于制造业如何实现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滑动。
可以通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企业沿产业链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来实现这个滑动。因此,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站在湖南的角度来看,同样如此。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湖南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重要途径。
红网时刻新闻:那么,湖南要如何加快“两业”融合?
李琳:根据湖南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特点,我认为需要重点发展三种融合模式:
第一种是嵌入式融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级化的生产要素投入,而现代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例如把AI等技术,应用到研发设计、维护运行、营销等各环节,实现价值链由低到高的转变。
第二种是强链式融合。以前,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以“产品”为中心,产品一旦销售出去,就意味着其价值链的结束,而服务型制造则是以“人”为核心,产品销售出去,意味着服务刚刚开始。
例如,一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出售一台挖掘机,在企业的“云端”可实时掌握该挖掘机的上班地点、工作状态等,出现问题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客户满意度能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使得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
红网时刻新闻:第三种融合模式是什么?
李琳:第三种模式是延伸式融合。延伸式融合就是制造业向它的上下游融合。
比如,在一个园区内配套工程机械、汽车领域所需要的现代服务业等企业,以制造业高效率带动服务业效率的提升,反过来,服务业又利用专业化优势,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通俗地来讲,就是“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
通过这三种模式的融合,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共进,最终实现由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滑动,实现湖南由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的“两手抓”】
红网时刻新闻:根据湖南省委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将实施7大攻坚,其中包括实施科技创新赋能攻坚。你此前在接受红网采访时指出,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放在首位。据你的观察,目前湖南这方面的工作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李琳:制度创新的本质,是破解不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障碍,如新兴产业或者传统产业集聚流动的堵点、难点和卡点,即要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根据我们团队的调查研究,我认为,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制度环境,对湖南来说非常重要。
从目前来看,湖南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不会接”等现象依旧突出,与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红网时刻新闻:如何提升,你有具体的建议吗?
李琳: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着重从两方面出发,首先要提高在湘转化的意愿。
目前,湖南在大力推进这一块,出台了“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20条”政策,其中一项是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即在省属高校部署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加大股权、分红激励等力度,能够有效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热情。
第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制度。
很多高校不愿意在本地转化,是因为没有考核,没有特定的需求,对应的,它可能更倾向于在沿海地区转化。沿海地区不仅回报率高,还能够更好地落地,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要提高本地成果的转化率,可将湖南转化数量和成交额作为高校院所领导班子的考核指标。园区也可以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吸收成果转化。
同时,可将园区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各级政府和园区领导班子考核的指标。通过市场之手+政策之手结合,这样一来,有了“指挥棒”,自然会产生一种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