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数字试验”正在双峰村上演,这里架设了近30个AI摄像头,6个大喇叭,建起了一张覆盖整个村子的“可视网”。一群曾经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正在努力追赶数字化的浪潮,他们不仅正在学习使用自己的“数字搭子”,不少人还有了自己的“数字分身”,他们和前沿数字技术碰撞出的新火花,正在改变着这个小山村。
——————————
小山村越来越多新鲜事儿。这几天,智能窗帘、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新的大门正陆续运进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双峰村,施工队正在加班加点抢活儿,赶进度完成村里智能民宿的装修工作。民宿的智能管理系统正在调试,春节前,智能民宿将试营业。双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祥说,届时,游客刷脸即可自动办理入住,在房间里通过声控就能控制各类设备,管理人员通过一部手机即可运营管理整栋民宿。刘祥说:“我们这是科技范儿的(小村)。”
多种智能养老“搭子”也走进了村民的家。双峰村的陈先生过去是个连手机都不大会用的92岁老人,现在也在学着和智能养老“搭子”共处。他在家里通过智能血压计量血压、测心率,相关数据会实时同步到双峰村村委会的智能康养大屏上。一旦跌倒,村委会会响起警报,村干部就会立刻联系他,确认他是否安全。
村民的一些“急难愁盼”也被传到了一张“网”上,一个个解决,像这样的“网事”在这个小山村越来越多。双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凯每天会通过村里的AI监控平台查看村里的交通、森林防火等情况。
再过十几天就是春节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就要回来了,陈家凯很期待,年轻人能够看到小山村的新变化。
人越老,就越想留在村里
在故土难离的老人眼里,小山村就是他们的“根”。
如今,双峰村73岁的村民陈家鹏和其92岁的父亲、母亲都在村里养老。1月8日傍晚,父亲用柴火灶为陈家鹏和母亲做了晚饭,饭桌上的菜和汤超过了6种。吃过晚饭,一家三口就会在院子里走一走,聊聊天。家人在一起互相照应,是陈家鹏理想中的养老方式。
陈家鹏已经在双峰村“守”了20余年。年轻时,他奔波于全国多地的煤矿打工。随着年龄渐长,父母一天天老去,他想着,不同年龄要寻求不同的谋生路子,年纪大了就要回村谋求发展。
50岁左右的时候,他回村做起了种植带头人,先是在村里种了140亩茶树。初期,茶叶价格很高,他的收入很不错。后来,随着茶叶价格下滑,他又种了30多亩瓯柑,年产量能达到4万斤,销量也不错,“我也不用走出去,都是人家来买的,全卖光了。”去年1月,雪落温州,双峰村所处的朝阳山经历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陈家鹏的瓯柑树被冻伤了,瓯柑产量由4万斤降至1万多斤,他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
“最重要的还是看顾父母。”妻子离世后,陈家鹏一个人在山上守着父母,鲜少下山去找儿子。母亲眼睛看不见,走到院子里,就没办法自己走回屋,这时候,母亲就会喊一声“陈家鹏”,他就会去把母亲带回屋。因房前屋后都有小坡,担心母亲会摔倒,他就在院子里设了栏杆将院子围住。
陈家鹏偶尔也会担心未来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有的养老院条件很好,但他不想去,他总觉得在养老院不自由,而且那里终归不是自己的家。他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父母其实还算幸运,因为作为儿子的他一直陪在身边。陈家鹏说,自己还没老到不能自理的时候,“我老了,如果儿子想赚钱,照顾不到,肯定要到老人院里去,真到那时候也没有办法”。
陈家鹏和父母的养老条件在村里算比较好的。年前,村里还有低收入农户住在危房里。村里有位八旬老人的家破烂不堪,无法正常入住。元旦前,由水头镇出资,村里将老人的房子翻修好了。这位老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年过年,可以住上安全又舒适的房子了。”
前段时间,陈家凯和刘祥还专门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了棉被等过冬物资。
“问题都怼到脸上了,你不解决不行”
“最好在家里养老。”这是陈家鹏的心愿,也是村里很多老人的心愿。但在村里居家养老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村子有较为殷实的经济基础、一定的劳动力、较充足的医疗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而这些正是小山村欠缺的。
双峰村所处的水头镇是“中国皮都”,这里过去有句口号:中国皮革看温州,温州皮革看水头镇。水头镇是工业强镇,但其下辖的村子间贫富差距较大,位于山区的村落发展滞后于平地上的村落,双峰村地处海拔约600米的山区,这里风景秀丽,文旅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几乎所有山乡的共性问题——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程度高。
村里的年轻人都“飞”出了山,有的租住在镇上打工,攒够了钱,就在镇上买房,还有的“飞”到更远的上海、杭州了。
村里留下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陈家凯介绍,双峰村户籍人口959人,常住人口仅有120余人。在村里,像陈家鹏这样的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60人,大约占据了这个小山村常住人口的“半壁江山”。
“老龄化是这个小山村必须直面的问题。”2024年年初,刘祥到双峰村后,发现山上的老人多患有慢性病,大都处于独居、寡居的状态,甚至周边也没有邻居,“就孤零零一个人在那”。刘祥担心,无人照顾的老人遇到突发情况可能会错失救护黄金期。
与此同时,村里低收入农户中老人占了大头,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也更高。
“问题都怼到脸上了,你不解决不行。”来驻村之前,刘祥在浙江传媒学院教网络传播相关课程,面对劳动力少带来的困境,他的下意识反应就是用数字技术“破局”。
智能养老“搭子”进村,或许可以解决山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老人的日常看护和紧急救助难题。刘祥和陈家凯设想,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作为支点,建设数字乡村系统,以数字化方式解决老人居家康养问题,叠加数字电商、数字民宿、数字文旅等,带动整个村子的发展。
刘祥与其他村干部一商量:说干就干!在平阳县、水头镇各级政府与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双峰村与温州一家电信公司合作,启动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AI像“电子亲人”一样陪在老人身边
小山村的AI“数字试验”开始在双峰村上演,一群曾经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正在努力追赶数字化的浪潮。老人和前沿数字技术碰撞出的新火花,也在改变着这个小山村。
在前期数字化基础上,双峰村又架设了近30个AI摄像头,6个大喇叭,建起了一张覆盖整个村子的“可视网”,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村内道路、来往车辆、林业生态等,为“数字乡村AI云平台”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指令下达提供支撑。
同时,村里还给60岁以上的老人配备智能手环、一键通呼叫装置、智能血压计等智能应用,以精准识别老人跌倒、血压升高、长时间未移动等异常行为。
起初,“数字乡村”对村里的老人来说很陌生,有的人连手机都用不明白,更何况新技术、新的智能产品,有的人充满疑虑,也有人很排斥佩戴手环。
想让村民信服,村干部就得站在小山村数字化浪潮的“浪尖”上。过去一年,数字化知识疯狂进入陈家凯的脑袋,这对一个60后来说并非易事。他学着把村情弄上数字乡村大屏,学着通过一块屏幕管理这个小山村里老人的康养问题,学着通过AI监控平台进行森林防火等安全治理。
“即使知道这对老百姓有好处,也不能急,尤其是不能跟群众急。”刘祥和陈家凯想了很多办法。最终,他们发现还是要从年轻人入手,年轻人更了解数字化将给村子带来的好处,老人听子女的,这样事情推动起来就容易多了。
新技术、新设备入户只是第一步。智能设备入户后,有些村民就把插头拔了,把智能手表摘了。村干部就那几个人,没办法做到“人盯人”,他们就经常走村入户,忙前忙后,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这一年,陈家鹏和父亲也在学着使用这些进家的智能设备。
偶尔陈家鹏会上山打理一下茶叶,父亲有时也会去帮忙,母亲一个人在家。有什么需求,她宁可在院子里喊一声,也不会拉警报器。陈家鹏的母亲生病时,他一般会叫儿子或者弟弟开车上山,将母亲带到山外治疗。现在这些智能设备派上了用场。
2024年汛期的一天晚上,陈家凯突然收到了“数字乡村AI云平台”传来的警讯,一位八旬老人在卫生间摔倒了,爬不起来。陈家凯他们立刻赶到老人家里,当时老人还坐在地上,他们把他扶到床上,发现老人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才松了口气。
后来,陈家凯了解到,老人家里有点滑,走路的时候没注意,“跐溜”一屁股坐在地上了。老人佩戴的手环监测到了重力发生异常变化,把信息传到了智慧康养大屏上。刘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村里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老人少一点。
许多老人不能熟练使用手机,村里就为老人配备了智能语音助手。老人喊一声,就能呼叫“114”寻求帮助或者给子女打视频电话。
村里一位75岁的老人独居山上,患有多种慢性病,老人记性不太好,时常忘记吃药。子女在“智能语音助手”上远程设置了闹钟,定时提醒老人吃药。刘祥说:“AI可以像一个‘电子亲人’陪在老人身边,子女也更放心一点。”
“数字乡村AI云平台”还可以用于治安防控、森林防火、抢险救灾等。汛期,山体滑坡风险较高,AI系统监测到村里发生山体滑坡,一边通过大喇叭通知村民,防止村民涉险;一边把信息传到镇里,镇里就会派抢险队及时进行救援。
去年秋季,温州发生了不多见的“秋台风”。台风一来,村干部就上山将老人疏散到安置点。但有些老人总想偷溜回去,人年纪越大越恋家。村干部就那几个,“人盯人”根本不可能。这时,“数字乡村AI云平台”就派上了用场,老人一跑回家,系统就会发出提示,村干部就赶去把老人带回安置点。
带着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一起向前
“老人村”养老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发展问题。刘祥和陈家凯达成了共识:要打好村民居家养老的基础,村里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当前,双峰村正在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
“小山村发展文旅存在一个问题,哪怕是最有名气的村,平常也没人来,只有周末零零星星地有人来。”刘祥观察到,当前,不少山村都在发展文旅,但有些山村没有从专业角度进行统筹谋划,个别村子甚至是看别的村怎么干,就开始“抄作业”。
为了引来游客,刘祥和陈家凯在谋划更多乡村旅游项目,包括露营基地、滑翔伞基地、四季花卉观赏基地等。他们希望,这些项目的落地,能让游客“玩在双峰”,让村子的知名度、客流量以及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回来是最好的。”陈家凯心里还装了一个大愿望,那就是让“飞鸟还巢”。在他看来,村里环境优美,空气都是“甜”的,在此基础上,如果村子各项事业有比较好的发展,就能吸引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事实上,也有在外务工的村民问陈家凯:“村里有没有什么发展空间?(有的话)我们可以回来。”
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需要资金或者资源作为支撑。这几天,刘祥和陈家凯忙得连轴转,山上和镇上两头跑。为了拉投资,中午吃饭吃一半,看到“投资人”,放下碗筷,就冲上去。
这些文旅项目落地后,将全部“上网”,连接至村里的数字文旅大屏上。刘祥说,未来,相关数据也将为双峰村的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持。
驻村一年来,刘祥对双峰村的感情越来越深,他希望为村子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子。他越发觉得,两年驻村时间太短了,有的项目才刚起步,“两年不够,至少得做两任,也就是4年。”
这座小山村的“数字试验”远不止于此,为村民增收也是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带着那些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一起向前。在刘祥看来,他们的小山村就要以山区的老人为本,“社会不能只盯年轻人,老人是一个社会的底线,我们要为老人兜底。”
直播带货架起了农民和消费者的桥梁,田间地头的老人是最好的带货官之一。双峰村的很多老人都不会讲普通话,害怕面对镜头,也不善言辞,更不懂如何直播。刘祥就想到为老人们制作数字人分身进行直播。起初,在制作数字人时,一些村民担心暴露个人隐私。他就先给大家打了个样,自己先录制数字人分身。
陈家凯也录制了数字人分身,并一直劝说村民。随后,村民们逐渐参与进来,达到50人,录制者中最年长的村民已经年近七旬。在村民眼里,村干部也是山上的人,他都这么做了,他们信。
头戴草帽,身着青色衣服,视频里一位双峰村的老人正在果园里摘果子,他的同款数字人分身则站在镜头前进行直播。去年9月,10个数字人账号已经投入使用。
当前,双峰村数字电商的初步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由于村里种植的品种有限,可以用于直播带货的品种有限。刘祥也在考虑引入更多农产品新品进村,同时,加强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更好地为数字电商服务。
如今,这座小山村的数字“适老化改造试验”仍在持续进行。刘祥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一个山区数字乡村样板,既为村民做更多实事,也让这个村子被更多人看见,“被看见就意味着有更多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潘圆,宁迪,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