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建设街旁的西昌路公交站
曾经有过另外一个名字
“鸽子楼”站
“鸽子楼”
是长春市民
再熟悉不过的一座建筑
它可不是喂养、研究鸽子的地方
而是因为在楼的表面
装饰着许多白色的不规则图案
远远望去
如同一群白鸽在展翅飞翔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的是
这座极具特点的建筑
不仅仅是长春的地标建筑
更是中国地质学界
不朽的丰碑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长春“鸽子楼”
建筑坐标: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
开工时间:1951年
竣工时间:1952年
建筑面积:11300㎡
设计师:刘鸿典
现使用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文保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建筑的诞生
长春鸽子楼
和鸽子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这个问题
可能会看到这样的说法
解放战争时候
这座楼被枪打得全是洞
现在看到的鸽子图案
就是依据弹孔装修而成
但实际上
这个流传很广的传闻
并不靠谱
因为这座建筑
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1951年动工
于1952年建成
这座建筑的设计师
是梁思成的弟子
我国著名设计师刘鸿典
1950年
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
成立了“长春分院”
学校的部分机构
随之北迁长春
这座教学楼
作为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的教学楼
提上了建设日程
在该楼的设计上
刘鸿典以实用和经济为原则
选择了“非对称、积木堆砌”的设计
大胆巧妙地应用了人体艺术造型
建筑尽管并不对称
却又感觉很均衡
为符合“东北工学院”的校名
还特意将校门
开在了东北方向
建筑建设之初
地上主体为三层
在施工过程中
为了追求主楼外墙色调的变化
采用了“摔浆法”工艺
以尽可能地使水泥墙面颜色变深
同时
为了不使墙面颜色过于深暗和死板
在墙面每隔一段距离
涂抹一下
便出现了“之”字形的独特花纹
远远望去
这些白色的花纹形似白鸽飞舞
“鸽子楼”这个名称
也随之诞生
这所极具辨识度的建筑
也被人们列为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长春十大建筑”之一
长春“鸽子楼”表面的图样 图据吉林大喇叭
大师们的讲坛
新中国成立后
一穷二白的国土上
百废待兴
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离不开各种矿产资源
大力发展地质勘探
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1951年
新中国第一所地质专科学校
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正式成立
首任校长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兼任
1952年8月23日
《关于东北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决定》
出台之后
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为基础
山东大学地质矿物系
及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
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
合并成为“东北地质学院”
当时
“地质宫”还没有建起
这所学校的建筑非常分散
竣工不久、设施齐全的“鸽子楼”
成为了这所学校
最为重要的教学楼之一
被称为“一院”
直到今天
很多老地质人口中
仍然保留着“一院”这个亲切的称呼
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
在他们相册中的老照片中
也曾是最普遍的“背景”
在这所学校建成之后
李四光、喻德渊、俞建章、董申保等
一大批大师级人物
都曾以这里的三尺讲台为阵地
挥汗如雨,传道授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诸多院士
以及大批的地质工作者
都曾在这里
留下求知、求学的足迹
东北地质学院
1954届毕业生艾宪森回忆
新的大学正在组建
学生众多、校舍分散
但教学秩序井然
“和平鸽教学楼”是主楼
校牌就挂在这里
全国知名的地质学家为我们授课
老师们的渊博知识和诲人风范
让学生受益终生,一世难忘
勘探者的足迹
在建校之初
学校师生们的条件非常艰苦
课堂上甚至没有教科书
只有突击油印的讲义
据李献中回忆
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入学时
学校几乎没有完整的校区
“鸽子楼”和其他几处建筑
分散在不同的区域
有时完成一天的课程
需要在几个不同的建筑间
奔波往返
学校各种用房
都是长春市从四面八方调给的
相当分散
学生住的
大多是10多人或20多人的大房间
每天从宿舍到食堂再到课堂
往返要走20多里路
没有完全竣工的地质宫
一度成为这所学校的“临时宿舍”
一些学生
先行住进了地质宫的四层
每天早晨
他们都要背着书包
从地质宫出发
赶往将近一公里外的鸽子楼上课
为了在两年时间内
尽快达到毕业标准
学生们每周的课时
多达54节
1952年12月4日
时任政务院(今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
在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上说
东北、北京及其他各地
已招收了几千名学生
这样大的地质工作的队伍
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希望他们毕业后
马上参加国家的建设
这是地质部的重大任务
也是中国地质界的重大任务
一批批年轻的地质勘探者
在走出鸽子楼之后
奔向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祖国的天南地北
成长为各自领域的栋梁
1957年
东北地质学院
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
1958年
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
1996年
长春地质学院
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
2000年
原吉林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
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
合并组建而成新的吉林大学
本次调整之后
长春科技大学的相关学科
并入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
原校址则成为
吉林大学朝阳校区
根据不完全统计
从20世纪50年代到世纪之交
从长春走出的地质人才
共有九万三千人
他们在北极村、在西沙群岛
在长白山、在阿尔泰
在柴达木盆地、在喜马拉雅山
……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这座建筑
也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标
2007年
鸽子楼被列入
长春首批保护历史建筑名录
2009年
它被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质人的丰碑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
这座建筑
为什么会被叫做“鸽子楼”?
毕竟
如果凑上前去、仔细观看
建筑外侧的那些装饰
并不是按照鸽子的姿态所绘制的
但不管怎么样
“鸽子”的意象
更能代表这座建筑的精神
曾于20世纪70年代
在这里求学的学子孙胜龙回忆
鸽子楼由于楼外面墙
都画了大量的小白鸽子而得名
虽然老师没有解释
其楼面鸽子画的用意
我想是希望学地质学的这些学子们
在毕业后会像“鸽子”一样
飞向祖国各地
从当初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
到如今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尽管曾经数次易名
但不变的是
这座建筑始终源源不断地
为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地学科研探索
输送大批人才
如今的鸽子楼
依旧伫立在这片写满故事的土地上
服务着国家经济发展
对矿产资源的急切需求
捍卫着国家战略资源安全
在推动理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和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座建筑
不仅是历史的见证
同样是学科的前沿
今日“鸽子楼”的内部 图据吉林大喇叭
2005年
在毕业50余年之后
曾在鸽子楼中求学的
东北地质学院1954届学生
曾共同整理了一本回忆录
在回忆录的卷首
他们这样写到:
我们当中
有的体验过
“一把炒面一把雪”的野外生活
有的在秦岭腹地
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
过着三月不知肉味的“野人”式生活
不少同学在野外工作中
有遭遇狼群、虎豹
熊或蟒蛇等猛兽的经历
……
在我们当中
有许多个
大中型煤矿基地的发现者和勘探者
有许多个
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者和勘探者
有许多个
大中小型有色金属和铀矿的
发现者和勘探者
……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
向我们亲爱的祖国报告
为了寻找国家经济建设
需要的各种矿产资源
我们历尽艰难困苦
奉献了我们毕生精力
圆满地完成了我们的历史任务!
今天
如果你站在这座建筑面前
久久凝视
这些“白鸽”
仿佛能从高大的墙壁间
展开双翼、迎风而起
几十年间
从这里飞出的白鸽们
曾飞过狂沙漫天的戈壁大漠
曾飞过林深蔽日的崇山峻岭
曾飞过林立的塔吊与汹涌的海面
如今
穿越时光的洪流
这些白鸽依然飞翔在这片土地的上空
向着遥远的未来
振翅翱翔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出版社 《长春科技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校史》
李献中 《长春地质学院院史 1952-1992》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官方网站
作者:郭帅